鄉婦聯婦女就業工作經驗
架一座橋——暢通婦女就業渠道
為了促進婦女快就業、多就業,我們婦聯堅持把安置婦女就業當成工作重中之重,多方協調、見縫插針、拓寬渠道、最大限度安置婦女就業。一是拓展接收基地,穩定輸出一批。我們積極加強與城區街道社區婦聯組織、勞動部門、中介機構、企業聯系,與區巾幗家政服務站、區勞動就業中心建立了穩定的勞務輸出接收基地,并與漢商集團等一批著名企業建立了長期的勞動用工協議,已幫助800多名婦女進入城區社區、企業服務業行業就業。二是鼓勵招商引資,就地安置一批。凡是引進項目,鄉黨委堅持把村民就業問題作為重要條件,寧可少收點租金和轉讓金,鼓勵投資商在同等條件下盡量用本鄉富余勞動力,并在協議中加以明確,較好地實現了一批富余勞動力的“就地轉移”。為解決家庭負擔重、走不出去的婦女的就業問題,我們婦聯迎難而上,積極與新進企業協調,爭取多安置一些婦女就業。近年來,新引進了體育休閑康樂園、龍人集團、知音超市等項目,為我鄉婦女就業開辟了一條“綠色通道”。新新體育康樂園2003年建成后,在鄉內一次就招收女工100多名。據不完全統計,通過引進項目,解決了近500名婦女的就業問題。三是更新思想觀念,扶持創業一批。我們抓住國家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大好時機,通過舉辦成功創業女性事跡報告會,編發婦女創業典型宣傳手冊,開展先進典型巡回演講活動,舉辦科技結對和創業貸款簽約儀式,召開創業研討會,選樹宣傳一批優秀創業女性等形式,積極引導農村婦女發揚創業和創造精神,搶抓機遇,自主創業,回鄉創業。鄉村婦聯組織積極幫助婦女辦執照、跑手續、搞外銷,扶持她們自主創業。在此基礎上,對有能力、想創業、無資金或無技術的女性實行結對幫扶。目前全鄉已有400多名婦女在婦聯的幫助和支持下步入了個體戶的行列,成為商海大潮中的搏擊者。四是調整產業結構,內部轉移一批。我們通過宣傳發動、技術培訓、規范管理、建立農產品銷售網絡等措施,積極引導婦女發展參與農業結構調整,走產業化經營之路。我們通過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使1000多名婦女接受了大棚蔬菜、藥材種植、水產養殖、畜禽養殖、花卉栽培等農業新技術培訓,已建立巾幗無公害標準化示范基地5個,帶動1000多名婦女參與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現了就地安置。五是發展打工經濟,向外輸出一批。我們根據勞動力市場需求,大力發展打工經濟,開展境外勞力輸出。剛開始,村民和鄉村兩級組織都存在顧慮,村民怕國外形勢亂,對子女外出打工不放心;鄉村組織怕擔保遭受經濟損失。為此,我們廣泛開展宣傳發動,通過典型引路,積極轉變村民群眾的舊觀念。界牌村支部書記第一個決定將女兒送到日本打工,增強女兒生存本領。村民們知道支部書記的女兒到日本打工的消息后,一些年輕人爭相外出打工,已經先后組織3批近20名人員赴日本就業,其中婦女達13人。
樹一面旗——培植先進創業典型
針對農村婦女思想陳舊,觀念滯后,追求離家近、工作輕松、條件好、待遇高的工作的實際,我們婦聯因地制宜,采取多種形式,把就業形勢教育、轉變觀念教育、“四自”教育、法制教育作為婦女就業崗前教育的必修課,請勞動局、婦聯和司法部門的領導同志來鄉講課,大力宣傳再就業優惠政策,宣傳“自主、競爭、流動”和“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的就業觀念,幫助婦女樹立“四自”精神,引導婦女向第三產業要崗位,向社區服務要崗位,向非公有經濟要崗位。另一方面,廣泛宣傳表彰下崗女工落崗不落志,自主創業,自強不息的新典型,抓住“三八”節有利時機,舉行“巾幗創業風采”事跡報告會,表彰“巾幗創業”標兵、個體私營女杰,十佳巾幗科技致富明星,女能手等活動,培養樹立了一批婦女就業典型。幾年來,有10名婦女獲區級“巾幗創業標兵”稱號,有5名婦女獲市“巾幗創業標兵”和先進個人稱號。他們當中有種菜能手;科技致富帶頭人;勞動模范……。通過這些群眾身邊的典型教育,典型帶動,婦女就業觀念有了較大轉變,原來一些無人問津的保姆、保潔及競爭性較強的崗位已成為許多婦女愿意選擇的工作,并且通過自身努力得到了用戶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