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縣加快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探索
城鎮設施大大改善。據不完全統計,2000年來全縣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共投入5.5億元,城鎮服務功能日趨增強。縣城城區面積拓展到9.5平方公里。城鄉交通便利,宜柳高速公路、209國道二級路穿縣而過,并通過馬大二級路、縣城出口二級路與縣城連接;全縣公路通車里程增加到478公里,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形成了大埔電站、糯米灘電廠、皇后灘電站、九龍壩電站等一批水電產業,電力裝機容量達11.01萬千瓦,年發電量達2億度,可為經濟建設提供充足的電力保障;投資8573萬元進行了農村電網改造,農村電網建設基本達到了“十五”期水電農村電氣化的標準。縣城自來水日供能力達8萬立方米,各鄉鎮均建設有自來水廠,通訊網絡覆蓋縣、鄉、村。在城市用地日趨萎縮的情況下,縣城河西工業區和六塘工業區儲備了近2000畝的工業用地,一批項目已達成良好的合作意向。縣城防洪堤和沿江風景區、商貿城以及房地產等一批開發項目的實施將較大提升縣城品位和檔次。
政策保障不斷完善。近年來,××縣縣開展了以行政審批、wto規則、行政許可法為重點的三次大規模政策清理工作,共取消行政審批事項307項,廢止80份不符合要求的文件,營造了規范、高效的政務環境。并出臺了一系列產業扶持、招商引資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和保障措施,政府工作做到“三多三少”:多服務少干預、多幫忙少添亂、多設路標少設路障,努力為投資者提供優越條件和優質服務,形成了寬松的投資環境。
三、大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打造××縣經濟騰飛“雙翼”
加快××縣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既要遵循科學的發展觀,又要打破舊的思維定勢,扭轉“一等二看三錯過”的滯后發展局面,按照“融入柳州,接軌廣州,面向東盟,承接轉移,錯位發展”的新思路,實現××縣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1、“內源”與“外源”并重,突破資源型經濟發展思路
做好“內生資源”和“外生資源”兩篇文章。既要立足于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又要打破單純依托現有資源發展工業的思路,避免“從農業到農業”、“從甘蔗到甘蔗”的怪圈。要依托“內源”,整合工農業資源,延長產業鏈,不斷開發新產品、培育新產業,避免趨同化,做大做強制糖、制藥、繭絲加工、松脂加工、茶葉加工等產業。按照這個思路,我們大力支持鳳糖集團對蔗糖生產的綜合開發,在河西工業區建成了廣西最大的生物肥生產基地。目前,正在積極引進氨琦酵母開發、烷醇提取、黃桅子色素提取、石材開發、絹絲織造、淀粉生產等一批市場前景較好的項目。要整合生產要素,打破區域界限,加強鄉鎮土地儲備,有計劃地擴大生產基地,形成集中連片的規模發展。要依托“外源”借力發展,通過構筑工業發展平臺,抓住沿海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和“再造成一個工業柳州”的大好機遇,拓寬培育資源的視野,從市場找資源、從企業找資源,積極引進外源型工業企業,變“外源”為“內源”,形成對縣內資源利用和經濟發展的有效補充。如××縣縣積極引進廣正大磷化工公司和川東磷化工公司在六塘工業區投資建廠,其中廣正大磷化工公司產值1.8億元,川東磷化工公司產值2億元,兩廠生產原料均從云南、貴州、四川等地調運。該兩廠的投產將帶動××縣化冶產業迅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