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發達鄉鎮的現狀和發展方向
2、山區地形制約經濟結構。
片區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工業為輔,旅游業非常薄弱。受山區地形的限制,各個產業都存在發展的缺陷。
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積極發展特產農業。經過多年的發展,片區內各鄉鎮雖都擁有了一定規模的特產農業,但農業的產業化程度還是很低,只有6家不具規模的農業龍頭企業,高度分散的農戶是農產品市場的主體。銷售方式也以農戶自銷為主,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銷售網絡,從而不能及時的把收成變為收入。由于各農戶必須各自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經常出現農民增產不增收的情況,極大地破壞了農民擴大生產的積極性,阻礙了特產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某鄉鎮片區工業主要以工藝品制造和皮革加工行業為主,雖然地域面積較大,企業發展空間卻非常狹窄,尤其在企業用地方面難以得到解決。同時,主體工業的污染性,使我們要更加注重對企業的引導。
某鄉鎮片區自然風景怡人,旅游資源豐富同,但還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開發利用率低。片區內僅有的龍井、金雞山、臥龍峽等旅游風景名勝區,目前尚處于初級狀態。旅游業是一項高投入高產出的行業,風景區目前所有的內部建設都是依靠政府投資來進行開發,市場化程度幾乎為零,遠遠落后于周邊的其他風景區。而旅游服務行業在片區各風景區幾乎是一片空白。
3、傳統觀念束縛農民素質。
山區農民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特別嚴重,很多農民觀念陳舊,思想保守,科學文化知識嚴重缺乏,他們難以及時接受一些先進技術和方法,缺乏應用新品種、新技術和開拓市場的能力,不敢冒市場風險,不能積極主動開辟增收門路,以致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村級集體經濟薄弱。全片區161個村除了少數村外,大多是空殼村,村級集體經濟非常薄弱,沒有收入來源,缺乏資金,村級的各項事務也難以得到有效開展,就連正常的開支都很難解決,更談不上搞建設。
村級組織渙散無力。農村基層組織普遍存在戰斗力不強,不能帶領人民群眾致富的現象。農村黨員隊伍發展緩慢,部分村多年沒有發展年輕的黨員,年齡結構不斷老化。村干部文化水平層次較低,大部分只有小學初中文化,他們面對落后的現狀,無發展思路,無改革之措,無致富之道,沒有心思也無力搞建設。
農民就業得不到保障。某鄉鎮片區有13萬人,勞動力有9萬多人。約有5萬多人外出經商、務工等。但還有4萬剩余勞動力閑置在家,除了農忙時節參加勞動外,大部分時間無所作為,造成了勞動力的巨大浪費。失地農民越來越多,社會保障機制對于他們來說還比較陌生,就業得不到保障。同時,還有一部分貧困人口未列入低保范圍,并且由于醫療、救濟等社會福利制度發展緩慢,也沒有完善的幫扶措施,導致貧困人口依然貧困。
三、片區經濟發展的對策。
牢固確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既是經濟工作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也是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諸多矛盾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深入實施省委確定的發揮“八個優勢”、推進“八項舉措”的決策和部署,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積極探索推動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的新路子。
1、堅持以人為本,加強基礎建設,促進資源共享。
基礎設施落后是某鄉鎮片區區位優勢相對弱化,資源優勢不能充分開發利用,旅游優勢不能充分發揮的重要制約因素。在歷次的市、鄉鎮人代會上,代表們提出最多的就是交通、水利、衛生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建議,這是欠發達地區群眾的共同呼聲。發展山區經濟,首要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要把基礎設施作為跨越式發展的奠基工程。扶貧資金的使用上要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傾斜,盡最大限度減少自籌額度。加強通村公路建設,完成巖松線、興湖路改建工程和瞿湖公路建設,在加快對瑞楓公路拓寬改造建設的同時,抓緊全面開工建設瞿湖(甌海瞿溪至某鄉鎮)公路。拓寬渠道,加快三十三、三十四溪等小流域綜合治理。與此同時,堅持以人為本、科學規劃,搞好農村改水改廁工作,普及農村自來水和衛生廁所。在某鄉鎮、林溪、鹿木等人口集聚較強的鄉鎮建立完善垃圾中轉站。提高農村垃圾處理率。增設健身點,改善有線電視線路和電力設施,在列入“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創建村的主要公共場所安裝路燈,實施亮化工程,提高文體設施和路燈亮化在農村的普及率。加大通訊、信息網絡向農村延伸覆蓋的步伐,如開通寬帶網絡,在信號盲區建立信號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