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發達鄉鎮的現狀和發展方向
2、發展特色農業,轉變產業格局,創新經營模式。
發展效益農業。以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為目標,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效益農業。結合某鄉鎮片區耕地少,山地多的特點,把高山蔬菜、中草藥、家禽家畜等特色產業作為扶持重點,用好鹿木“中國馬蹄筍之鄉”這張金名片,以點帶面,促進其他鄉鎮在原有特色產業基地的基礎上,擴大基地規模,提升基地檔次。
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變。2003年某鄉鎮片區農業總產值1.70億元,同比增長4.3%,工業總產值6.47億元,同比增長44.9%,工業經濟的增長幅度遠遠高于農業。依靠傳統農業,已不能快速增加農民的收入,無法實現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必須堅持用工業化的理念經營農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推動由以農業經濟為主向工業經濟轉變。由于某鄉鎮片區的工業經濟比較分散、規模小、技術含量不高,已成為制約工業經濟大幅度增長的不利因素。為改變各鄉鎮工業分散的局面,結合片區的扶貧產業帶建設,積極引導勞動密集型企業向產業帶集聚,努力擴大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知識型企業比重。
開發觀光休閑農業。以休閑為主、到農家度假、娛樂的一種消費方式,即觀光休閑農業,已逐漸成為一種時尚。隨著私車的增多,到山區放松心情的“周末游”成了許多人喜愛的一種途徑。目前許多游泳場所的開發,只留住旅游者夏季的步伐,在此基礎上,加快扶貧產業帶三期工程規劃農業觀光、休閑、旅游區3000畝的建設,形成不受季節影響的以客房、餐飲、娛樂、觀光為主的旅游區。
3、改善生態環境,開發生態旅游,著手生態建設。
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充足的自然資源是經濟增長的基礎和條件。
改善生態環境。相對平原發達地區,地處西部山區的某鄉鎮片區優勢在于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旅游資源。發揮片區強項,不僅為農民創造舒適的生活環境,也能帶動農民增收,更為打造瑞安市的后花園奠定了堅實基礎。由于片區農民素質不高,環保的意識不強,近幾年,污染問題已經到了急需解決的地步。結合“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加快綠化、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廣使用太陽能、液化氣、小水電等清潔綠色能源,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突出抓好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生活污水處理,徹底消滅白色污染,保護好飲用水源等各類生態資源。重點控制和治理林溪工藝品、潮基皮革加工等行業的污染。
發展生態旅游。發展旅游要充分考慮人與自然和諧、旅游設施與生態景觀和諧、旅游方式與生態環境和諧。應合理設計旅游線路,嚴格控制破壞景觀資源項目的建設,防止景觀資源的人工化趨勢,加強旅游區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揮山區旅游資源多的優勢,開發出一系列“山水風光游”和紅色旅游。重點抓好龍井、金雞山、臥龍峽等風景名勝區的建設。保護桂峰板寮革命根據地的同時,進一步挖掘欠發達鄉鎮革命斗爭歷史,結合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利用片區內奇云林場的資源,開發森林旅游。
4、加快移民搬遷,推動機制改革,深化城鎮建設。
以“一十百千陽光行動計劃”為契機,加快某鄉鎮陽光社區建設,把推進城鎮化和鼓勵農民下山脫貧結合起來,促進產業和人口集聚。某鄉鎮陽光社區能容納386戶搬遷移民,但不能解決農民的就業性問題。針對下山移民和農業剩余勞動力素質不高的特點,開展農業科技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拓寬他們的就業門路;積極引進勞動密集型產業,對招收本地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企業,在政策上給予一定的優惠;發動華僑、外出經商辦企業人員回鄉投資、招工,有效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和加快欠發達鄉鎮的勞務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