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城鄉創建文明單位紀實
全心打造經濟強鄉、城郊富鄉、文明新鄉
───霞城鄉創建文明單位紀實
霞城鄉的歷史沉淀了較深的文化底蘊,因霞城書院而遠近聞名。霞城的今天已呈現出現代農村嶄新風貌,因改革開放而釋放著巨大的發展能量。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群眾富裕,文化活躍,這是20多年來霞城經濟和社會改革發展成果的真實寫照。霞城也是目前全市唯一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村鎮”稱號的鄉鎮。這一殊榮的獲得,對霞城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既是對霞城過去“三個文明”建設成績的充分肯定,也是對霞城未來發展的極大鞭策。
霞城位居湘江之濱,三面環江,處于湘潭新市政中心和河東工業園的“心臟”地帶。全鄉面積約10.8平方公里,人口1.7萬,轄8個行政村,102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3520畝,境內有湘鋼、湘機、湘纜和金迪化纖等大中型企業,有湖南工程學院、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煙草學校等大中專院校,駐鄉企事業單位逾150個。霞城雖轄區面積不大,但人才、技術和資金高度積聚,并且城鄉交錯,產業交融,發展的空間極具張力。這正是霞城的最大特點,也是其加快發展的最大優勢。近幾年,霞城鄉黨委、政府憑借這種優勢,把創建文明單位,促進城鄉一體和“三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作為動力和目標,全力打造經濟強鄉、城郊富鄉、文明新鄉,全鄉經濟和社會發展邁入了快車道。
一、一流的領導班子為創建文明鄉鎮提供了根本保障
只有一流的領導班子,才能出一流的工作業績。加強鄉鎮領導班子和黨員干部隊伍建設不但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發展基層民主的需要,也是搞好創建工作的根本保障。霞城的鄉村班子可以稱得上是好的農村基層工作班子。首先是鄉黨委班子硬。黨委一班人整體功能發揮較好,班子成員素質較高。政令暢通,工作有合力,這是區委對近幾屆鄉黨委班子的整體評價。連續幾年,霞城鄉黨委被評為“人民群眾滿意的鄉鎮黨委”。作為一個經濟大鄉,鄉黨委在全鄉重大經濟和社會發展事項以及重大決策中發揮了領導核心作用。霞城是率先在全區制定和完善黨委各項工作和決策制度的鄉鎮黨委,較好地貫徹了民主集中制原則,堅持了集體領導和集體決策,保持了較高的自身建設的水平和較強的戰斗力,在黨員和群眾中樹立了較高威望。其次是村級班子強。支部書記素質高,村級集體經濟實力強,村民自治水平較高,這是霞城各村的特點。多年來,霞城各村的村支委班子比較穩定,培養了一批具有領導和發展農村經濟、管理農村社會事務能力的村干部。全鄉村級經濟實力較強,群眾比較富裕,多數村年集體經濟收入在50萬元以上,年均農民人平可支配收入近5000元。三是黨員干部隊伍素質高。管理嚴格,作風務實,善打硬仗,這是霞城鄉機關在群眾中形成的良好形象。特別是通過機構改革,鄉機關建立了競爭和激勵機制,轉變了工作職能,提高了工作效能和服務水平,部門之間、村之間形成了創先爭優的良好工作格局。同時,通過開展“一創三滿意”黨建主題活動,培養和樹立了一批先進典型,比如全面小康示范村的典型和平村,“人民群眾滿意的共產黨員”村黨支部書記的典型陳建春,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的特種養殖業能手周良,發展村級企業的共產黨員典型陳樹林等。這些典型為農村文明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