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低年級中聽力的培養
在小學口語中,聽力的培養既是口語訓練的基礎,又是口語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聽,就不會有說,就像聾和啞往往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一樣。“聽”是人體感覺十分重要的一種形式,它是兒童學習語言、獲取信息、掌握知識、發展智力的重要途徑。無論是在課堂教學還是在課外活動中,“聽”都是學生知識內化的重要途徑。
小學語文教學由于長期受“重文字輕口語”的影響,聽和說的訓練一直是個薄弱環節,尤其是聽力的培養更為忽視,至使小學生的聽力普通較差。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聽的不全。學生“聽”的不專心,注意力不集中,使得“聽”到的信息不清楚、不真實、不完整。學生的“聽”受興趣與環境等因素影響,注意力不持久,使得學生“聽力”較低,效果很差。
2、只聽不想。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只注意記存知識的表象,只注意聽覺的參與,而缺乏思維的參與,使得學生“聽”的層次較淺,效果不佳。
3、教師不練。教師對學生“聽”的能力的訓練不夠重視,沒有擺到應有的位置,訓練形式無意識,訓練無計劃,使得學生“聽”的潛能沒有得到挖掘。
4、缺少聽記的方法。不善于邊聽邊思考、邊記憶,不能以話語的聯系中去理解、去記憶。所以往往聽了前句,不能聽清后句,或者邊聽邊邊忘。
在“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訓練中,“聽”排在第一位,它是其他三項技能的基礎。學生“聽”的能力的高低和“聽”的效果的好壞與學生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密切相關。抓住了學生“聽”的能力培養這個點,就能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發展。
聽力是人類特有的智力活動,是人們對語言信息的一種認知能力。聽話過程是邊輸入語言信息(聲音符號),邊理解語言信息(語句的含義),邊儲存語言信息(理解后經過加工的濃縮的信息)。加之有聲語言具有“聲盡語失”的特點,聽話時必須反應迅速,才可望具備較強的應變能力。由此可見,聽話能力至關重要,不容忽視。
聽力必須從小培養。因為,聽力訓練可以培養學生集中的注意力,敏捷的思維力、聯想力和記憶力。某學生如在極短時間內抓住教師講解的主要內容,這表明他的思維水平、記憶水平較好。反之,學習上感到困難的學生,其聽力往往較差。所以,聽說讀寫是相輔相成的,聽力訓練還可以促進其他能力的發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注意力容易分散,常常出現無意觀察或籠統觀察。對學生“聽”的能力的培養,應當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實際,結合“說、讀、寫”三項能力來進行,培養學生從聽懂一句話到聽懂幾句話、一段話、一篇文章。這里所說的“聽懂”,不僅僅是指聽清楚“聲音”這個物理外殼,還必須將所聽到的內容迅速地分析綜合,形成表象,深深印在腦海中,并通過初步的判斷、歸納、推理,對所聽到的信息作出反饋。
隨著現代傳聲技術的發展和完美,聲音直接替代過去靠文字來傳遞的信息日益增多,聽力的培養日益顯示出了它的重要性。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利用這些途徑,使聽話訓練成為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訓練學生學會“聽”,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重要任務。
小學階段兒童的聽力培養,必須通過扎扎實實的語言訓練才能逐步達成。在口語訓練中,應該培養兒童具有怎樣的聽話能力?《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學指導綱要》作了明確規定:能聽懂普通話,聽人說話時要注意力集中,能理解主要意思。在這三個方面的要求中,關于普通話的訓練,應該貫穿各個年級的始終,特別是在一年級開始訓練時,就應嚴格要求,嚴格訓練,養成良好習慣,關于理解方面的內容,則要循序漸進,按年級的要求逐步提高,體現訓練的階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