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要面對市場
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要面對“市場”
·葉 昊
市場經濟形勢下,人們對市場的認識越來越深刻了。聰明的經營者往往是先找市場,然后再投入生產。沒有市場的產品,是勞民傷財的產品。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者,生產的是精神產品。既然是產品,那么也要面對“市場”。銷售對象不認可的產品,生產的再多也是勞而無功的。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質是群眾工作,是建立在廣大職工群眾接受的基礎上的。能受到職工的歡迎、接受、信服,你的“產品”就有市場;接受的人多、程度大,市場就大;接受的人少、程度小,市場就小;沒人接受,就沒有市場。因此說: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要面對市場、研究市場、提高市場的占有份額。
思想政治工作只有重視市場、研究市場、推向市場,才能有強勁的生命力。思想政治工作的市場,是一個特殊的市場。在這個市場上,向廣大職工群眾“銷售”的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艱苦創業精神,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無神論和科學精神,職業道德、社會公德意識等意識形態的東西。這個市場,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思想不去占領,各種非馬克思主義、非無產階級思想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就會去占領。為此,我們要重視市場,研究市場,把我們的精神產品推向市場。
一、思想政治工作“市場”不景氣的成因
從目前“市場”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產品市場占有份額越來越小,呈不景氣狀態。究其原因,我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是忽視、輕視、不重視思想政治工作的現象,使我們主動讓出了市場。盡管我們一直在強調,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但是面對企業經濟體制改革、經營機制改革、用人用工制度改革等一系列變革,一些企業的領導人淡化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合并了企業政工部門,削減了政工干部,使思想政治工作名存實亡。精簡機構、精簡人員,是企業經濟發展的需要,是勢在必行的,但是不能一刀切。人員可減,陣地不能丟。目前一些國有企業,不但砍掉了政工部門,而且連兼職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員都不設,顯然是人為地讓出了市場。
二是不想做、不愿做、不會做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丟掉了市場。由于重行政、輕政工現象的存在,由于一些企業行政政工干部待遇不等,致使一些政工干部不去想怎樣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愿意從事政工工作。一些經驗豐富、年富力強的政工干部鬧著轉崗,有的已成功轉崗。一些能力較差、年齡偏大的政工干部仍堅守在政工崗位上,但受能力所限,便出現了“不會做”的問題。
三是黨內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產生的離心力,使思想政治工作失去了市場。黨內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的存在,使群眾失去了對黨的信任,很多人只相信實實在在的利益,不相信空洞的說教。一說到開會和政治學習,人們就會說,我每天看電視、聽廣播,什么都明白,用不著給我上政治課。
四是忽略了抓根本,影響了市場。有些人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僅僅理解為“解決人的思想問題”,把工作對象局限于“有思想問題的人”,沒能抓住用先進的思想宣傳教育和用科學文化知識武裝全體職工這個根本。在工作中“頭痛醫頭、腳痛治腳”,這個問題解決了,那個問題又出來了,顯得思想政治工作軟弱無能,久而久之,人們就不看重思想政治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