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座談交流會發言(精選7篇)
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座談交流會發言 篇1
就像歐洲的“文藝復興”是從恢復古羅馬的文化傳統開始一樣,欲實現復興中華民族的中國夢,也必須要從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開始。因為一個中斷了歷史和傳統的民族,不可能僅僅依靠全面“移植”外來文化而再現屬于自己的輝煌。
而全面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則是認識、學習、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第一步。儒、釋、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三根柱子”,“兩層樓”上面一層的文化是由文人創造的精英文化,包括孔、孟、老莊,唐詩、宋詞、元曲……其共同載體是漢字,是借漢字傳承的中華文化。一提傳統文化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這些,但是很多人常常忽略了樓下還有一層。這個底層不是低下的意思,其廣大、高遠、豐富、精彩,超出許多人的想象。這部分文化的載體是語言,即主要由口頭傳承的文化,其特點就是口口相傳,包括傳統戲劇、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美術、手工技藝、民俗、節日等等。
在傳統社會,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子弟,沒有讀過書,不識字,他甚至沒有名字。但是,他不但知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知道勤儉持家,還知道孝順父母,知道精忠報國。為什么?他聽說書,他看戲,他過傳統節日。他就是從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建立了深層的道德感,有了一個“中國人”的自我認知。
五千年的歷史為我們留下了無比豐富的文化遺產,留下了今天能讓我們驕傲的本錢;120xx年來對舊傳統的“反叛”讓我們得以暫時離開家園眺望山那邊的風景,有了比較和開闊的視野,也留下了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的“新傳統”;30年的改革開放,既為復興傳統文化打下了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也在現代化、城鎮化的進程中出現了把傳統視為陳舊、落后、“土”的東西迅速拋棄、抹掉的現象。只有把中華傳統文化所包含的全部內容充分認識,認真總結,才能找到我們自信與自豪的支點,拋棄自卑與自殘的思想與行為,在不斷的反思中前進,才可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之夢。
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座談交流會發言 篇2
中國夢深深扎根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追求,淵源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提出的中國夢,連接了中國的歷史、現實和未來,同時在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之間架起了一座直通的橋梁,把黨的意志與人民的共識、民族的情感連接了起來,也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對國家、民族、人民的自覺責任。
那么,什么是中國夢?中國夢的內涵和實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如果從文化上來研究中國夢,我以為,其價值內涵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國夢,是有價值追求的社會夢想。從其價值追求來講,中國夢就是在中國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夢想。也就是說,在國家層面上,要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目標;在社會層面上,要堅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取向;在公民個人層面上,要形成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準則。這樣的追求不就是中國夢嗎?或者說,在這樣的價值觀引領下實現的理想社會,不就是我們的中國夢嗎?深入考察這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難發現其中有一個文化之根,這個根既包括了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優秀成果,也包括了中華民族近代文化的優秀成果,同樣包括了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民族最新的文化成果。從這樣一個角度來研究中國夢,同樣使我們認識到,中國夢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與此同時,我們注意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所以要分這樣三個層次,有一個解釋,說是為了從今天的實際出發,修身,齊家(齊社會),治國,平天下。顯然,這也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借鑒。在古人那里,修齊治平是實現社會理想的基本途徑。在今天,我們強調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要從國家目標、社會取向、個人準則三個層次進行“倡導和踐行”,同樣是為了實現我們的“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國夢。
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座談交流會發言 篇3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孕育發展出根深葉茂、源遠流長、豐富多樣的優秀傳統文化。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存在于民族的、歷史的、社會的文明成果中,存在于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中,存在于民眾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中。優秀傳統文化塑造了民族品格,滋養了中國精神,陶冶了中華兒女,是中華民族自立世界、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一夢想,上承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發展中形成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是優秀傳統文化激勵出的不甘屈辱、不甘沉淪、不甘落后的發憤圖強夢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通于中國夢的全過程,構成了中國夢的文化根基。
中國夢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復興夢。能夠把兩岸同胞、海內外華人連接在一起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民族文化滲入血脈、薪火相傳,文化認同支撐起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無論歷史怎樣變遷,中華兒女的民族文化熏陶積淀為不能割舍的愛國情感。炎黃子孫無論身居何地,或大陸或海外,都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中國夢是一個偉大民族自尊自立自強的情懷,反映了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核,中華兒女“位卑未敢忘憂國”,渴望國家的強大統一,堅決反抗外國侵略,堅決反對國家分裂。
中國夢是56個民族共同的復興夢。把56個民族凝聚在一起的文化紐帶,是千百年來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中華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思想、精神的一個富礦,在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進程中有著重要價值,是不可或缺的動力。中華歷史上儒、道、墨、法等學派,有許多精辟思想仍然在傳播,為大眾所誦讀熟記,發揮著教化作用,是民族的精神營養,也是實現中國夢的精神營養。
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座談交流會發言 篇4
我的家鄉xx村,在大山深處。我在那里出生長大。20xx年,我被推選為村主任,后來又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當時的村情是:供電線路被盜,供水設施被毀,只有一條土路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基本走完,要發展談何容易。屋漏偏逢連夜雨。20xx年6月,一場大洪水,把村莊沖得更窮了。為了重建家園,我把黨員分配到各個村民組,成立黨小組、組委會,帶領村民開始生產自救、修房修路、安撫群眾。我深深體會到:一個村子一定要有幾根撐得起來的柱子。什么是柱子?黨員干部就是柱子。什么是根基?基層黨建就是根基。根基扎實了,柱子立直了,村子才有希望。
20xx年,村里組織義務修路,半夜三點了,大家還在工地上忙活,我看見村里85歲的老黨員也在場,我說:“你八十多歲了,干嗎還在這里,快回去,讓年輕人多干些。”老人說:“黨員是一面旗幟。這個場面我年輕的時候見過,現在又看到了,我哪舍得走啊!”抓黨建,讓大家看到了黨員的作用、榜樣的力量。
過去村里濫辦酒席,為了收份子錢,有的貧困戶甚至貸款辦酒。如何剎住這種惡性循環?我們充分發揮村民自治,制定村規民約。對不參加公共事業建設的,不交衛生管理費的,亂辦酒席鋪張浪費的,貸款不守信用的,房屋亂建不按規劃的,配合黨小組、組委會工作不積極的,不執行村支兩委重大決策的,不孝敬父母、不奉養老人的,不管教未成年子女的,一旦違反,就不再享受村集體發放的補貼。村規民約面前,黨員群眾人人平等。抓自治,讓大家感受到規矩的約束、群眾的力量。
黨員和群眾組織起來了,脫貧就有了基礎。我們建起了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會開車的到運輸公司,會蓋房的去建筑公司,種地能手到蔬菜基地,發揮每個人的特長,讓人人有活干、有錢賺。村民小王是貧困戶。聽說成立合作社,她頭一個報名。聽說合作社成立建筑隊,她又是頭一個報名。依靠合作社,她過上了穩定的生活。我們發展合作社,不僅僅是壯大集體經濟,更重要的是增加村民收入。一個好的村子,不是有多少富裕戶,關鍵是沒有貧困戶。通過抱團發展,村民收入從20xx年的不到x元,提升到20xx年的x多元,村集體經濟從不到x萬元,增加到20xx年的x萬元。20xx年,我們這個曾經的省級二類貧困村,徹底摘掉了貧困的帽子,實現了整村脫貧。
看著變化,我心里深知,如果沒有黨的政策,我再有能力、再努力,也不可能帶領全村脫貧致富。現在,全村實現了通村、通組柏油路全覆蓋,連戶路、庭院整治全覆蓋,網絡電視全覆蓋。日子好了,外出務工的很多人又都回來了。大家都說,在外邊干,不如在家里干。望著家鄉綠油油的土地,看著山坡上一片片的果園,我更加體會到了:只有老百姓好了,才是真的好!
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座談交流會發言 篇5
我所在的xx社區,98%的居民是xx集團原四礦的職工和家屬。因為企業轉型的原因,許多職工分流到所屬的外地企業,社區里空巢老人多、留守兒童多、特殊人群多,家庭、鄰里之間的矛盾不斷。怎樣才能做好這個社區的“當家人”呢?
記得剛剛擔任社區居委會主任,有位李大娘因為被物業停了水電找到了我。來到大娘家里,我吃了一驚:家里僅有的衣柜和床都是30年前的樣式,連油漆都褪了色。原來,大娘的兒媳在孩子3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兒子入獄,老伴去世后就只有她跟孫子小華相依為命。因為過早地失去父母的關愛,還要承擔爸爸入獄帶來的壓力,小華變成了一個內向、敏感、自閉的孩子。看著眼前的這一老一小,我就想:一定要幫助這個家解決難題!我墊錢為李大娘家送上了水電,又為她爭取減免費用。我把小華當作自己的孩子,買衣服、輔導功課,周末還給他包餃子……漸漸地,內向不語的孩子發生了變化。有一天下班路上,小華迎面走來怯怯地叫了一聲:“主任媽媽好!”這一聲,讓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不僅僅是留守兒童,我牽掛的還有社區里的空巢老人。他們的門牌號和家庭情況都刻在了我的心上。每天早上,我總要看看這些老人的窗簾是不是拉開了;到了晚上,我會再去看看他們家的燈亮了沒有;社區的老年活動室,我經常看看哪位老人今天沒有來。“早看窗簾晚看燈,社區樓里數板凳”,成了我多年來養成的習慣。
那些被分流到外地的職工,有些逢年過節才能和家人團聚,過著像候鳥般的生活。于是,我將“鴻雁”作為社區為民服務的標志,構建“鴻雁”社區服務品牌,弘揚“奉獻、責任、服務、創新、誠信”的“鴻雁”精神,把社區打造成溫暖的“大雁巢”。
疙瘩要在基層解,鮮花要在基層開。我把社區“愛管閑事”的樓院長、有威望的大爺大媽和專業律師、社區民警邀請到調解隊伍中,讓調解更加有效;我們經常開展法治講座、道德講堂,讓大家學會自己妥善地處理矛盾糾紛;我們搞“鴻雁藝術團”、歸雁親情屋、百姓大舞臺,把居民從各家房門后請出來,大家一起唱歌跳舞、聊天談心,相互之間熟了,遇到矛盾就不好意思紅臉了,也就“有事好商量”了。
有人問我調解矛盾有什么訣竅,真沒有。如果非要說的話,那就是,用心用情把老百姓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很多時候,一杯茶、一張紙巾、一個溫暖的眼神或是一句貼心的話語,就能讓怒氣沖沖的居民平復情緒,敞開心扉。作為一名社區工作者,能夠用自己的奮斗,讓居民過上好日子,能夠每天看到大家開心的笑容,這就是我追求的幸福!
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座談交流會發言 篇6
我們已經進入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國家硬實力與國家軟實力協調發展、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一體推進的新時代。如何正確對待中華文明傳統的問題,成為當今文明發展的一個重大課題。黨的xx大以來,對于如何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基礎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我們科學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科學指南。
中國共產黨的思想生命力和活力源泉,在于既始終不渝地堅持和捍衛馬克思列寧主義,又不斷地推動基于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長期歷史實踐證明,推動理論創新的動力源泉,既來源于人民實踐,也來源于中華傳統文化。
如今,中國的改革開放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在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統一與良性互動中構建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的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在這種良性互動中,決不能輕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和獨特價值。
中國近代和當代中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全部努力,匯聚到一點,就是在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要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民族自信,抵御各種錯誤思潮的影響、誘惑和侵蝕,就必須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打上一層亮麗而堅固的底色。這個底色,就是對中華民族優秀歷史傳統的文化自信。
如今,要確立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就必須喚起全民族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正如指出:“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
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座談交流會發言 篇7
建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體系,是我國當前思想文化領域的一項重要的戰略性任務。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和思想力量,是我國當前乃至今后相當一段歷史時期在思想文化建設領域的一項戰略性任務。我們要致力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建構,以便更好地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詮釋和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唯有這樣,才能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當代中國社會,與現代文明建立起深度對話的關系,在傳承的過程中得到創新性的發展。
實現中國夢,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主題的融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自近代以來的一個夢牽神繞的期盼。何謂復興?唯有自身文明曾經繁榮昌盛過的民族,才有資格提出復興的目標;唯有承受過艱難困苦而始終不曾放棄夢想的民族,才有力量提出復興的目標;唯有真正偉大的民族,才不會在苦難中沉淪,反而會從苦難中奮起。長達數千年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深厚文化底蘊和實現偉大復興需要著力汲取和挖掘的重要思想資源寶庫。
實現中國夢,須歷史地、理性地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無論主張全盤復原傳統文化的文化保守主義還是倡導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文化虛無主義,問題皆在于長期以來對中國傳統文化缺乏全面科學的研究和理性分析。事實證明,如果不能擺脫那種一切皆好或一切皆壞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不能及時調整對待傳統文化的心態,就不能建立起傳統文化傳承創新體系與機制。
今天,我們一邊要致力于研究、建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保護好優秀傳統文化,一邊要詮釋好和傳播好優秀傳統文化,這樣才能不僅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宏偉目標在人民大眾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也才能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與世界文化發展趨勢相符合、與全人類優秀文化相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