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工業發展規劃
5、工業園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期間,我市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業主開發、滾動發展”的思路,多渠道籌集資金,高起點、高標準地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及相關配套設施建設。與國家開發銀行合作,融資1.5億元,一次性完成了經濟開發區12平方公里“四橫七縱”的道路建設,同時完善了水、電、氣等配套設施。引進澳大利亞客商投資1億元完成了工業園3.4平方公里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XX年,工業園向省農業發展銀行融資1.5億元,自主開發建設。目前已形成“三縱三橫”小循環。抓住漢宜鐵路在仙北設站的機遇,適時將工業園開發面積調整擴大到17平方公里。工業園還與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簽定合作協議,建設產業協作園。全市工業園區及工業集中區建成面積已達20多平方公里。
6、產業集群雛形初步顯現
隨著我市“一區三園”建設水平和影響力的不斷提高,各種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的日趨完善,我區工業園區產業集聚效應初見端倪,紡織服裝、汽車鋁輪轂、水泵閥門、醫藥、化工、食品加工等特色產業集群初具規模,XX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06.2億元,同比增長35%。其中,醫藥產業集群被列入省重點產業集群之中。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期間,我市工業快速發展,為全市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我市工業發展仍存在以下問題:
1、工業規模較小,整體實力較弱
XX年以來,雖然我市工業發展迅速,但由于基礎差、起點低,與周邊地區相比,工業規模偏小、整體實力較弱。工業發展落后于周邊縣市,從我市經濟總量和產業結構水平來看,目前我市仍處于工業化中期的前期,第一產業比重較高,第二產業發展水平不高,第三產業發展較滯后。
2、工業結構不合理
我市工業產業結構主要集中于傳統加工行業,這些行業中部分企業是從發達地區轉移過來的,不少企業屬于下游行業,生產能耗較高、技術含量較低、產出不高,經營較粗放。工業產品以中初級產品和初加工產品為主,加工貿易產品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優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還比較少,企業創新力較弱,品牌意識不強。
3、新興產業發展較緩慢
由于受工業發展基礎、綜合技術水平、勞動者素質等因素的制約,我市工業新興產業發展的步伐較慢。生物工程、高新材料、電子信息、先進制造業等一批代表了當今世界工業產業發展方向的高新技術產業在我市尚處于起步發展階段。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內部園區定位高,發展層次低,整體優勢和合力尚未形成。
4、企業規模較小,產業鏈條短
我市工業企業以小型企業為主,企業規模較小,競爭力不強,創新動力不足;支柱工業規模較小,帶動作用弱;企業間的生產協作配套差,產業鏈條短,工業規模效應差。
二、發展環境
進入時期,工業發展仍肩負著全市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重大任務,我市工業發展既面臨許多機遇和有利條件,也面臨著不少挑戰和不利因素。
(一)發展的機遇
1、經濟全球化及發達國家產業轉移
期間,和平、發展和合作仍然是時代發展的主流,國際關系進入以協調、磋商、合作為主的階段,為我市工業發展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但國際單邊主義擴張、區域性與局部性沖突、經濟貿易摩擦等仍不會少,使國際環境及經濟發展仍存在不確定性的因素。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繼續向縱深發展,中國—東盟(10+1)自由貿易區將持續發展,以跨國公司為主的直接投資將更趨于活躍,新一輪國際資本與產業將繼續向我國轉移,并呈現出向深度和廣度擴展的特征,即產業轉移的重心由原材料工業向加工業、由初級產品工業向高附加值工業、由傳統工業向新興工業、由制造業向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并舉(尤其是生產服務業)轉移,且產業轉移從原來的單個項目、單個企業、或單個產業向產業鏈式轉移,這為我市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和促進工業及經濟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