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工業發展規劃
4、市場需求相對不足的制約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的市場供求關系發生了較大變化,市場需求成為經濟增長的制約因素,也是企業發展和經濟效益提高的關鍵因素。由于消減持幣意愿的因素尚未強化,居民和企業對貨幣政策所發出的信號缺乏敏感度,市場需求相對不足對產業發展的制約還將繼續存在。
面對機遇和挑戰,我們要緊緊抓住機遇,勇敢應對挑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創新發展思路和發展模式,加快工業發展,帶動全市經濟跨越式發展。
三、期間我市工業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以改革開放和技術進步為根本動力,積極融入武漢城市圈一體化進程,堅持走新型工業化和資源節約型道路,緊緊圍繞結構調整這條主線,突出技術創新,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壯大一批優勢產業,做大做強一批大企業,培植一批優勢產品和知名品牌,不斷提高工業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努力把我市建設成為全省制造業強市。
(二)發展目標
到末,我市工業要實現主導產業突出,技術創新體系完備,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骨干企業優勢明顯,中小企業集群化發展,產業布局合理、結構優化,具備較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形成速度快、效益好、后勁足、結構優、素質高的發展特點。
1、到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企業發展到500家以上;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5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利潤和稅金分別達到1000億元、60億元和45億元以上,期間年均增長30%以上。
2、期間全市工業總投入達到300億元以上,其中技術改造總投入達到150億元。
3、到2015年,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實現零的突破,省名牌、著名商標30個以上;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行業技術研發中心達到1~2個,省級技術中心達到10個以上。先進制造業占比達到45%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20%以上。
4、到2015年,工業品外貿出口3億美元,年均增長40%以上。工業經濟外向度達到5%以上。
5、到2015年,萬元工業產值能耗比末降低20%以上,固體廢渣利用率年均提高5%,重點用水工業企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6%以上。資源加工、消耗類企業基本建成循環經濟型、資源節約型企業。
(三)指導原則
——大開放原則。堅持以大開放促大發展,抓住產業梯次轉移的機遇,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和資本轉移,大力引進市外資金和技術。鼓勵企業走出去,積極占有國內外資源和市場。加強與大型跨國企業的戰略合作,融入經濟全球化。
——集約化發展原則。加快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經營方式轉變,鼓勵骨干企業兼并聯合重組,使生產要素向優勢區域、優勢產業和優勢企業集中。優化產業布局,推動工業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形成產業聚集效應和產業集群優勢。
——技術進步原則。加強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加快技術改造,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不斷提高技術裝備和工藝水平,加快產品結構調整。
——市場化原則。運用市場經濟的手段和辦法,增強市場機制對經濟發展各要素的配置功能和聚合功能。加速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變,提高主導產業發展的市場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