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教育局教育工作計劃
5. 開展合作交流,共享教育資源。通過調研“會診”、選派學校管理人才、下派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上掛、建立名師工作室等形式,對薄弱學校進行針對性扶持,提升薄弱學校教育能力。繼續推進城鄉之間學校對口合作交流,引導城鄉之間學校通過教育共同體、結對考核等方式,推進相對薄弱學校教育質量的提升與辦學水平的提高。促進教育開放,加大國內外教育交流與合作力度,鼓勵中小學校開展多種對外交流項目。
(二)全面落實素質教育,進一步提升教育質量水平
以德育為重點,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轉變育人方式,提高德育實效;樹立正確的質量觀,關注整體,關注全面,關注過程,關注能力,全面深化素質教育,提升整體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6.強化育人為本,提升德育實效。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教育模式,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校園思潮,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倡導文明禮儀。進一步深化中小學生行為規范養成教育;大力開展文明創建活動;以德育導師制為抓手,實施“溫馨校園”、“幸福班級”建設,努力構建和諧細胞,增強師生對班級集體的歸屬感,對校園文化的認同感;注重德育的有效性,精心打造一批體現德育功能的學科示范課;大力推進校外教育,舉辦德育論壇,開設學生發展論壇,召開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論壇;加強班主任和德育隊伍建設,開展“百名優秀班主任”評選和“十佳教書育人優秀獎” 評選活動。
7.深化課程改革,加強評價研究。進一步鞏固義務教育新課程改革成果,繼續大力推進高中新課程改革,進一步加強對新課程改革高考方案的研究;切實提高課程標準對學科教學、評價等的指導作用,繼續加強學生過程性評價及綜合素質評價研究,探索基于信息化平臺的課堂教學評價研究,開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積極探索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質量監測管理體系;豐富學校課程文化內涵,突出實踐和創新主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推動中小學開展校本化實施新課程的研究和實踐。
8.優化教育管理,促進全面發展。繼續實施普通高中定向招生制度改革;認真落實中考體育測試及特長生加分政策等相關工作;倡導啟發式教學和體驗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全面開展與學科課程相銜接的豐富多彩的各類素質教育實踐活動和社團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廣泛開展全縣“文學節”、“科技節”、“藝術節”、“體育節”、“職教技能節”等活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加強學生原創藝術作品的創編,加強藝術團隊的管理;積極做好中小學語言文字工作。
9.實行減負提質,發展學生個性。重視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促使學生在寬松愉快的環境中發展個性;切實加強學科規范建設,加強研究性學習,強化學習方法培養,有效轉變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積極開展創新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建立多渠道、多樣化的青少年課內外創新教育研究實踐基地,鼓勵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探究和創新活動,探索創新素養培養的多種模式和途徑。
10.豐富發展內涵,推進特色發展。深入推進素質教育,針對發展中的熱點與難點問題,積極尋找新對策,總結推廣新經驗,引導學校輕負擔、有特色、高質量發展;組織交流學校特色發展的經驗,推進學校特色發展。圍繞校長課程領導力、教師教學有效性,分別舉辦初中、小學教學展示活動,提升義務教育學校教育質量。
11.以教育信息化推進教育現代化。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水平,探索利用“電紙書”開展教學,并研究學生的適應性;研究制定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學籍管理的信息化標準,推進省教育資源網教學資源的使用;探索學校食堂等級量化管理、學校衛生網絡化管理建設。
(三)推動教育協調發展,進一步提高整體發展水平
協調發展各類教育,使各類教育形成合理的比例結構關系,與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相適應,合理分配教育資源,提高教育的整體質量與效益。
12.提升義務教育,保持領先水平。認真學習、宣傳、貫徹新修訂的《浙江省義務教育條例》;提高教育普及水平,鞏固小學、初中教育、“三殘”、學前三年入學率入園率,提高小學、初中、高中在校生鞏固率,不斷提高初中畢業生升高中段比例;加快建設培智學校。
13.推進學前教育,滿足群眾需求。貫徹落實《長興縣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學前教育改革與發展全面提升學前教育質量的實施意見》,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學前教育資源,加快鄉鎮中心幼兒園和農村幼兒園標準化教學點的建設,努力改善辦園條件;進一步規范幼兒園招生工作,充分重視農民工子女學前教育需求;建立早教指導站,積極探索3歲以下兒童早期教育,開展科學的育兒指導服務;認真做好等級幼兒園的申報評定工作,加大督查力度,規范幼兒園辦園行為;加強保教隊伍專業化建設,提升保教專業化水平。
14.做強高中教育,培育辦學特色。增強重點培養和整體提升能力,高考成績繼續保持市領先水平;加強對高中教育的分類指導;通過學校自我反思、同行交流、社會評議和專家評估等方式,引導省一級重點高中結合學校辦學實際,找準內涵發展定位,提煉辦學個性,培育辦學特色;深化新課程改革,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