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節約從我做起講話稿(通用3篇)
勤儉節約從我做起講話稿 篇1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們演講的題目是《勤儉節約是美德》。
“先看國家和家庭,勤儉導致失敗,奢侈導致成功”,“勤儉持家久,詩書濟世久”,這些都是廣為人知的短語,證明勤儉節約對國家和家庭的繁榮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勤儉節約是一種美德。一個懂得勤儉節約的人,一定會為未來做打算。當他物質生活富足的時候,他一定會為將來可能發生的不幸做好準備;一個沒腦子的人根本無法思考未來。他會揮霍掉所有的收入。一旦遇到緊急情況,你會不知所措。
勤儉節約是一種。勤儉節約不僅與對金錢和物品的科學控制有關,還與層面的節約意識的建立有關。勤儉節約與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息息相關。一個人要合理利用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我們應該養成嚴格細心的生活習慣。勤儉節約就是科學地管理自己,管理自己的時間和金錢,明智合理地使用自己一生中擁有的資源。
勤儉節約是一種責任。我們崇尚勤儉節約,這已經不是單純的觀念,而應該是我們的自覺行為。想象一下,我們每個人可以節約一滴水,一次電,一粒米,一便士,一張紙。我們學校兩千多人能節約多少資源?如果理解了這個道理,我們幼小的心靈就不會煩躁,就能理解“父母辛苦養育,唯有讀書報恩”的全部內涵。
在這里,我主張:培養良好的道德,建設節約型校園,從我做起。
勤儉節約從我做起講話稿 篇2
同學們:
我們的祖先,在從前的艱苦生活中,學會了勤儉節約,以他們為榜樣,勤儉節約便成了我們中國人民的美德傳統。
對于我們在校生,更應該做到這一點。但話雖如此,可是并不是每個同學都做到了。那么如何才能使我們做到勤儉節約,使我們的學校成為一個和諧而又節約的學校?
勤儉節約一詞,相信還會有不少同學在疑問:什么是勤儉,而什么又是該節約的呢?要弄清這一點,還需要從浪費的根源說起,比如說我們最常見:每天都要接觸的水。有人認為水多得是到處都有,用完了這一水池,它還會從山上流下,地下冒出。如果你是這樣想那你就錯了。其實,我們人類在處于缺水危險,雖然說地球的3/4面積都是水,但可供人類食用的淡水是很少的。所以,我們要節約用水,還有我們吃剩的飯菜,有的同學吃不完了就隨便亂倒。如果是吃不了那么多,我們可以相應地買少一點,這樣我們既省了點錢,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世界勤儉日的確立,可以體現出世界對勤儉的一種呼喚。如果每人每天節約1分錢,全國13億人就能節約1300萬,一年就能節約大約50億,就能建起5000所希望學校,就能讓近千萬個失學孩子重返校園。可見倡導勤儉節約對于泱泱大國該有多么重要!
親愛的同學們,勤儉不是小氣,而是一種文明,節約一分錢,文明邁大步!就讓我們從今天做起,把勤儉節約的美德傳承下去吧。
勤儉節約從我做起講話稿 篇3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早上好!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勤儉節約的美德不能丟”。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是五千年文明古國的優良傳統。從厲行節約的晏嬰到“一錢大守”劉寵,從一代名相魏征到民主革命家孫中山,都為我們留下一份份憂苦萬民、勤勞天下的珍貴遺產。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鞠躬盡瘁、艱苦樸素的光輝事跡,更是彪炳千秋。中華民族正是具有這種精神,才能生生不熄、不斷繁衍、興旺發達。但是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出現一種比闊斗富的不良現象,把勤儉的美德當作“過時”的觀念加以否定,以致出現以鋪張浪費為榮,艱苦樸素為恥的歪理。浪費的現象,在我們的學校里也屢見不鮮,例如:水龍頭中的長流水,教室里的長明燈,食堂里的剩飯菜等等。勤儉節約真是一種過時的觀念而應該丟棄嗎?答案是否定的。
我們知道,改革開放后,國家的經濟在不斷發展,但是,我國尚未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還有相當一部分地區是比較貧窮落后的。在城市里,還有許多下崗工人靠社會救濟金生活,在農村,還有許多孩子因交不起學費而失學。在西部山區,還有許多人為解決溫飽問題而奔波。我們國家還沒有富裕到可以比闊斗富的時候,勤儉節約的美德不能丟。勤儉是建立在“勤”和“儉”的結合上。只有勤儉才能創造成果,只有節約才能珍惜勞動成果,兩者相加,勞動者創造的成果才會越累越多,社會才能發展進步。反之,則是社會衰敗,文明倒退。“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歷史上多少人,貧困時勤儉節約,奮發有為,終于成就大事,又有多少人富貴時驕奢淫逸、聲色犬馬,使千萬家財、百年基業毀于一旦。歷史教訓告訴我們,即使國家足夠發達了,我們的生活真正富足了,勤儉節約的美德也不能丟。在當今社會經濟條件下講勤儉,其意義已經不止是物質上的克勤克儉,而更多體現為一種高尚品德,一種可貴的精神,體現為奮發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作為一種民族精神,勤儉節約美德更不能丟。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