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經驗材料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各種因利益沖突而引發的社會矛盾增多,導致一些地方群體性事件頻發,影響到社會穩定,當地政府常常疲于應付。自2005年初起,四川省**市探索推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工程、重大改革、重大決策等進行事前評估,不能使絕大多數群眾受益的事情、不能得到絕大多數百姓支持的事情堅決不做,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實現了由“保穩定”到“創穩定”的轉變。2005年以來,未發生一起影響當地穩定的群體性事件,群眾赴省進京上訪數量大幅度下降。 ——變“保穩定”為“創穩定”
地處四川盆地中部,是典型的農業大縣,人口眾多、經濟欠發達。近年來,因企業改制和征地拆遷而引發的社會矛盾十分集中,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2003年4月28日,**市錦華棉紡廠的1000多名職工因不滿企業改制中的一些問題,還曾阻斷公路,沖擊鐵路,企業被迫停產,事件震動了全省。
回顧當年,**市政法委書記魏福民表示,以前地方政府沒有算好“穩定賬”,往往因時間緊、任務重,對一些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項目沒等安排好就倉促上馬,想搶時間、抓效率,結果卻是欲速則不達,許多工程因群眾不滿而被迫停工,不僅造成經濟損失,還會帶來政治損失。
**市開始反思社會穩定工作的思路和方式,探求出一條從疲于奔命的“保穩定”到政府主動“創穩定”的社會和諧之路。2005年初,針對當時最易引發群體性事件的一些重大建設工程,**市建立了重大工程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在四川省率先出臺了《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穩定風險預測評估制度》,明確規定新工程項目未經穩定風險評估不得盲目開工,評估出的嚴重隱患未得到妥善化解不得擅自開工。
2005年9月,**市在總結前期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將風險評估機制逐漸應用到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各項決策。2006年2月,建立了《**市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化解制度》,要求在重大政策、重大改革措施和其他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辦法出臺之前,均要認真組織開展風險評估,盡可能增強決策的科學性,盡可能避免和減少因決策失誤或時機不成熟而給社會穩定帶來的沖擊。
為了完善風險評估機制,**市進一步建立了群眾利益保障機制、群眾利益訴求表達渠道及解決機制、涉穩重要信息報送及報道機制、社會輿論匯集分析和維穩形勢預測預警機制、重大矛盾糾紛和不穩定因素排查調處機制、防范和處置群體性事件現場應急機制等一系列配套措施。
——“四個五”工程構建科學工作體系
社會矛盾往往錯綜復雜,排解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一些政策和機制要落實、得實效十分困難。記者調查發現,對于抓好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市從內容到辦法、從目的到責任追究等,都建立了完整、周密、細致的政策規定和工作體系,極具操作性,具有普遍適用意義,概括起來可稱之為“四個五”工程。
第一個“五”是重大事項風險評估的內容:合法性,其決策是否符合黨的政策和法律、法規,所涉政策調整、利益調節的對象和范圍是否界定準確,調整、調節的政策、法律依據是否充足;合理性,看其是否適應大多數群眾的利益需求,是否得到大多數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前提條件,是否經過嚴格的審查報批程序和周密的可行性論證,時機是否成熟;環保問題,有無可能產生環境污染,是否有相關部門的環保鑒定;社會治安,是否可能引發較大的不穩定事件,是否有相應的應急處置預案。
第二個“五”是風險評估的五步工作法:第一步,確定評估對象,全面掌握情況。要求對擬定的每個重大事項,都要通過收集相關文件資料、問卷調查、民意測驗等方式掌握評估對象基本情況;第二步,分析預測,評估風險。要對事項實施后可能出現的不穩定因素,特別是可能引發的矛盾沖突所涉及的人員數量、范圍作出準確預測;第三步,在分析論證基礎上,形成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報告,與決策建議、政策草案、項目報告、改革方案一并報送有決定權的機構商定;第四步,根據評估結論,作出實施、暫緩實施或暫不實施的決定;第五步,各級維穩辦負責抓好本地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化解工作的督促和協調,同時設置信息員,及時發現、化解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