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進步先進縣材料
一片愛心,踴躍捐款。全縣有84個單位、社會各界人士1649人共捐款28.9006萬元,巴州七星建工集團雙雄公司響應博湖縣委、縣政府的號召,積極參與災民安居工程項目的建設,在每戶40平米的基礎上,慷慨解囊,給每戶災民住戶增加20平米,由原磚木結構增設鋼筋圈梁和鋼筋構造柱的抗震結構,僅此一項,便無償投入40多萬元;并在住房結構、使用功能和布局上更加合理,使73戶博湖災民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居。多年來,博湖縣切實從根本上解決貧困戶的生產、生活問題,多渠道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是實現農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徑。通過宣傳教育和利益引導的方式,廣大的農牧民群眾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打破了各種不合理的限制,創造條件,自發組織外出參與工程建設,利用冬閑時間,大量地采割蘆葦、毛臘,編織蒲草簾子,增加收入,貼補家用。才鄉賽村全部受災被淹,作為蒙古族民族聚居村,為保持該村民族生活習慣,促進民族的進步繁榮,博湖縣對該村48戶農牧民實施了整體搬遷,為48戶農牧民統一建房每戶3間,并解決了供電問題,劃拔每戶耕地2畝、草場畝,解決了他們的生產、生活、住房等困難。蒙古族牧民黨再流著熱淚說:“沒有黨和政府的關懷,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我要讓兒子和孫子們記住社會主義大家庭好!各民族大團結好!”。與此同時,博湖縣也非常關心少數民族困難戶和五保戶的生活、醫療、住房等困難,不斷提高五保戶供養標準,對持有“老年證”的,在縣域內可免費乘坐公交車;積極改善鄉村敬老院的生活環境條件,博湖縣查鄉、塔鄉敬老院,維吾爾族、回族五保老人多,為照顧好他們的生活,專門請了少數民族廚師和服務員,使他們吃上了可口的飯菜,同時為他們配備了電視機,使他們了解國家的政策、方針,享受到了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針對查鄉、塔鄉敬老院建院早、年久失修,為使五保老人住上放心房,博湖縣籌集資金20萬元,對兩個鄉敬老院進行了改造,改造后的敬老院下鋪地板磚、上吊天花板,老人睡得是席夢思床,坐的是沙發,浴池、醫療室、娛樂室一應俱全。維吾爾族老人買合木提激動地淚流滿面,抖顫著雙手,哆嗦著嘴唇說道:“我老漢這輩子終于享福了,如今換掉了踏踏咪,睡上了席夢思,還是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XX年,烏蘭鄉烏圖阿熱勒村村民才茨高娃身患,身患巨大子宮肌瘤,丈夫因車禍身亡,孩子年幼,無錢醫治,面臨生命危險,縣婦聯得知情況后,發出倡議,為才茨高娃捐款治病達7000余元,縣醫院專門派出兩名副院長和主治醫生接才茨高娃入院,并為她成功做了手術,減免了費用。臨出院,縣婦聯又給予了650元的營養費。本布圖鎮新布呼村特困戶維吾爾族農民肉孜,一家三口,老兩口都是殘疾,女兒年幼,生活困難,住在兩間五十年代建的土坯房內,房頂露天,墻壁傾斜裂縫已成危房,鄉政府出資2.5萬元為其蓋上了新房,圓了肉孜老倆口多年建房的夢想。 博湖縣是一個各民族雜居的地方,18個民族和睦相處,學互幫,各民族融合發展,共息共榮,農忙季節鄰里鄉親不分民族,團結協作,走小集體大合作之路,你的西紅柿紅了,大家一起幫忙采摘,他的麥子熟了,你也要幫忙收割。在長期合作過程中,彼此都淡化了民族成份,建立起水乳交融的感情。各民族相互通婚聯姻的例子也越來越多,據不完全統計, 近年來,全縣已有23對男女不同民族喜結連理。查鄉敦村原黨支部書記那斯爾·托乎堤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的妻子是漢族,在一大隊教書,膝下有三個可愛的兒女,自己有小汽車和成群的牛羊,資產在四十萬以上,家庭更加幸福,可算是一個民族團結的小家庭,但他富了小家不忘大家,帶領全村557戶農牧民闖上了脫貧路,用自己的汗水澆灌了遍地民族團結之花。敦村是一個以維吾爾族為主的多民族居住地。“黑土地、土塊房、吾碼斯、玉米糊、包谷馕,四季不見農田忙,日頭曬得懶洋洋,下完‘卡德’上寺堂(清真寺)”,這是敦都布村多年前村民生活的真實寫照。這個不算偏遠的民族村,背靠縣城,97年全村的人均收入不足1500元。他任村黨支部書記以后,一頭扎到群眾當中引導農民以紅色產業為“龍頭”,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工業蕃茄種植,面對重重阻力,他從自家拿出3200元統一購種子、化肥、地膜,在三五組進行工業蕃茄模式栽培示范,他帶領全村黨員干部、團員50余人,起早貪黑,精心管理。當年敦都布呼村三五組推廣工業蕃茄1500余畝。到了年底群眾做夢也沒有想到,西紅柿真圓了群眾脫貧夢,三組、五組戶均增收1.5萬元,村民人均增收540多元,全組有34戶蓋上了新磚房,17戶農民購買了四輪拖拉機。村民真正嘗到了科學種田的甜頭,第二年,全村工業蕃茄發展到6000余畝,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600多元增加到2216元!凹t瑪瑙”給敦都布呼村打開了致富之門,同時也開啟了一扇智慧之窗。他帶領全村村民種大棚、種西瓜、搞牛羊育肥,在全縣率先引進了產羔率較高的小尾寒羊,發展了火雞養殖、搞起了農產品深加工,使村里的致富路子越走越寬。到目前全村牛羊育肥戶100余戶,大棚60余戶,奶牛養殖戶42戶,火雞養殖戶100余戶,全村人均副業收入達到400多元。XX年4月份,特大暴風加寒流襲來,地膜被扯得亂七八糟,村里100多畝拱棚被毀,XX余畝西紅柿受災嚴重。為組織干部群眾積極開展抗災自救,致使損失降到最低程度。他帶領村黨支部一班人組織村民爭分奪秒地補種,一棵苗一棵苗的落實,一株一株的澆水,直到全部補種完畢,這一年,平均畝產達7.5噸,群眾激動地說:“還是人比“胡達”老道,這多虧了那書記,跟他走沒錯”。他把一個人均收入不到1500元的村帶上了人均收入2600元的致富路。 三、認真貫徹黨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干部 在正確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過程中,博湖縣堅持把其作為加強民族團結重要保證來認識,主要抓了這樣四個方面: 一是注重少數民族干部的培養和使用,切實保障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權利,~年全縣共有干部 3131名,其中少數民族干部1247名,占干部總數39.8%;婦女干部1681人,占干部總數的53.7%;擔任科級少數民族領導干部職務的88人,占科級干部總數的29.3 %;鄉科級少數民族領導干部22人,占鄉科級干部總數的31.4 %;村干部中少數民族干部81人,占村干部總數的44.8 %。同時,博湖縣對少數民族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聘評上給予傾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