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考察報告
為何面臨著巨大的考試及升學核壓力,新加坡還能如此重視并大力開展這樣的深廣活動呢?深入探究,原因是多方面的。因為從新加坡的國情看,“以人取勝”意識特別強,只有培養普遍優秀的人才才是國家迅速崛起并長盛不衰的關鍵。雖然新加坡實施的是精英教育,但絕不是培養只會讀書的書呆子,而是需要全面發展的人才;另一方面,新加坡教育。因認清了世界人才培養目標變化革新的趨勢。因而他們能夠正確妥善處理學業與活動的關系,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這正是我們應該思索和借鑒的。我特別關注的是繁重的學業考試與豐富多彩的活動本身就是一對矛盾,甚至是十分對立的矛盾,能將兩者較好地予以調和,我想是一種理念的作用,更是一種制度的制約。在南洋小學、南洋女中,我們都親身感受到了制度保障輔助課程、深廣活動蓬勃開展的強大作用,使兩者能夠艱難地予以融合。這樣的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當然素質會更全面、公民意識會更強烈、社會責任感更強,將來能更加適應新的形勢,成為優秀的國民。
深入、廣泛的深廣活動,令我們耳目一新,感觸良多。看看目前我們的教育狀況又是如何?與新加坡相同的是,我們一樣十分重視學生的文化學業,甚至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學生全面的素質,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感等方面,我們空有口號,缺少的是一種強烈的意識,更缺少一種制度的保障,教育的真正轉軌還有待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和加倍努力。
新加坡的教育選擇既是一種民族化的選擇,又是一種世界性的選擇,還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普遍性選擇,這種選擇無疑能激起我們教育工作管理者的思考和創新。
專 題 作 業
名詞出處:趙靜姣,一名在國內從事12年教學工作,原吉林長春市實驗小學的教師,自1999年到新加坡定居以后,一直從事華文教學工作,教過很多中小學。在她所作的《新、中兩國中小學教育發展、制度的比較》報告中,兩次提到了“專題作業”這一新名詞。
名詞描述:專題作業在中學及小學中均有,是以小組為單位,根據教學的有關單位,學生搜集材料、制作海報、集中展出,專人講解,老師點評。學生學習主要用電腦,兼以用紙。它已經成為新加坡中小學教學的主題,新加坡還經常舉辦全國性的學生“專題作業”的評比活動。
名詞解讀:“專題作業”與國內目前推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中推崇的“綜合實踐活動”及學科教學中的“綜合性作業”有相似之外。所不同的是,在新加坡每個學科都有專題作業,涉及的面很廣泛,而且已經成為中小學教學的主題。
聯想到許多發達國家的基礎教育階段,也早已經開展了這方面的實踐與探索,甚至在小學階段就有《試論二次大戰》這樣鴻篇巨作般的論文作業。新加坡十分注意吸納西方發達國家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跟上世界教育的嶄新潮流,以此來推進本國的教育改革和發展。因此新加坡學校借鑒了西方的經驗,并結合自身的特點,注意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及合作精神。
新加坡學校的考試試題知識面廣,涉及范圍大,有時幾乎不考教材內容,需要學生有較為寬廣的閱讀面以及較強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創意能力等綜合能力。因此,“專題作業”這一形式能夠較好地讓學生得到更多的實踐、鍛煉和發展的機會,從而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時也能培養合作意識和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