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考察報告
而目前我們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因為缺乏必要的綱要、教材、模式及評價等憑借和依據,只憑著一種全新的理念以及課程表上的課時安排,在包括師資、指導等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倉促上陣,致使許多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僅僅流于形式,有時甚至有名無實,到了難以為繼的尷尬境地,實在令人擔憂。而學科教學中的綜合性作業,也僅僅處在剛剛起步階段,沒有引起廣大教師的注意,更無從形成教學的主流。因此,新加坡學校“專題作業”的做法,應該值得我們深究及學習,否則,課程改革到頭來只能走入理念與實踐脫節的死胡同。
學 校 優 秀 模 式
school excellence model
名詞出處:在新加坡培訓期間,有幸聆聽了陳瑞才校長的兩場報告,其中他介紹的新加坡學校管理中的“學校優秀模式”(sem)引起了大家的普遍關注。
名詞描述:“學校優秀模式”是學習優秀的管理經驗及新加坡的評估經驗而整合出來的,可評估學校的全面工作,學校亦可根據此對自己做內部的評估。sem是建立在七項基本的價值觀及原則上的,這些價值觀與原則考慮到學校成功的各種因素,把sem定義為“使學校獲得持續進步并創新的工具”。
學校優秀模式分為三個部分:一是評估領導者,著重評估三個方面,即人事管理,策略性計劃,以及資源的管理;第二部分,評估學校改進過程,這是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過程,著重聽取學校的意見,員工的意見,社區的意見;第三部分評估學校主要成績表現,表現在學校的德智體美群等幾個方面。
名詞解讀:新加坡一向以嚴格的管理而著稱,其學校的管理當然也有獨特的一面,而現行的“學校優秀模式”則是評估學校管理的有效手段。此模式有著其獨到的價值觀,它把整個學校管理可看成是“人+系統=組織優秀”,“人的”含義豐富,即以學生為第一,教師為鑰匙,還包括有目標的領導;“系統”即學校的整個管理過程,包括學校系統的支持,與伙伴的合作,理性的管理;“組織優秀”即是學校及其部門組織持續的改進與創新。以上七個中心價值觀突出了至上的理念:那就是,所有的教育過程都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學校要取得優秀的成績,取決于領導人的獻身及對這七項價值觀及原則的接受。他們之間的關系為:“人”是新概念、進步及創新的來源,要達到持恒的好成績就有賴于學校中的所有“人”。資源與動力系統使教育得到成果。學校的領導層如何管理這些資源,將決定學校取得教育成果的程度。
從這個模式的研究與探討中,可以給我們以下幾個印象深刻的啟示:一是,新加坡學校的教育理念真正突出了“以人為本”的思想,而決非是一句空泛的口號。從新加坡教育部的四個核心辦學理念(雙語政策與多元社會,強調母語教育的重要性,因材施教與分流,教育政策因時制宜)可以看出,教育的全部理念均歸于“以人為本”。因而,在學校教育管理及其過程中,包括對學校的評估均能注意突出以人為本的思想。有理念的提出,有制度的保障,有教育的過程,“以人為本”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否則,口號只能永遠停留在口頭上、報告中或者宣傳牌上,只能成為教育的一個美麗的謊言。二是,在學校管理中,校長的作用更加凸現,因為學校要取得優秀的成績,取決于學校領導人即校長對模式中的價值觀及原則的接受,還取決于校長的獻身敬業精神。所以,新加坡的校長壓力更大,承擔著比我們國內校長更為沉重的負擔。雖然他們不用像我們國內校長一樣要化費大量精力和時間用于辦學經費的籌集,但他們面臨的考試排名、學校管理、社會家長監督等方面的壓力也是我們所無法比擬的,他們的敬業精神更是我們所應該學習的。三是,此模式既是學校一切管理工作的依據,同時也是上級對學校評估的依據,所以學校的管理更加全面,更加規范,更加有效。這樣的標準與我們國內現行的常規管理學校、省級實驗小學及各類先進的評估標準有類似之處。但我們國內的各項評比類別太多,區別太大,每一類評估都要按照其標準和要求做一套資料,做一次準備,學校常常疲于應付。如果有一套比較統一與集中的評估標準,可以使學校能夠集中精力、物力與財力,做好學校應該做好的事情,而不是象現在一樣,四處出擊,到處創建,浪費了許多寶貴的資源與時間,而真正的意義與效果卻并不理想。
sem,可以給我們更多的啟示。
新加坡教育融合著東西方文化的精華,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更有著獨到的見地,值得我們去學習、考察及探究,而本人因學習時間短,觀察思考不夠,缺乏敏銳的分析比較,因此上述見解實在是掛一漏萬,甚至錯誤百出,敬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