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工作考察報告
三、部門工作準入制——緩解“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緊張
在實際工作中,街道和政府職能部門如何為社區減負,社區居委會又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相互協調,從而有利于推動各個方面開展的各項工作呢?在這方面也深有體會。過去,××市政府下達的指標和布置的任務都由街道辦事處指揮居委會來落實,一些部門除了下任務、提要求,把工作推給社區之外,根本不考慮社區的負擔,有的甚至就是占房子、掛牌子,就算在社區建了機構,就算服務進了社區,后果卻是:一方面,政府包攬了社區的事務,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社區的負擔。一年下來,社區干部是忙里忙外,社區居民卻得不到實惠,政府對社區工作還不滿意,真是上下不討好,社區干部自己也感到困惑,覺得是力不從心。而現在,用他們自己的話說:“順了。”比如,社區有事也有錢了,職能部門在向社區轉移職能的同時,必須按“費隨事轉,權隨事轉,人隨事轉”的方式,保證社區工作的必要經費;社區有責也有權了,社區居委會對社區內中介組織、物業管理等等負有協調、管理、監督的職責,中介組織、物業管理機構要自覺接受社區居委會的指導、管理和監督。這些關系是如何理順的呢?又是如何得到落實的呢?在進一步了解后,我們才得知這要歸功于“部門工作進社區準入制”。原來,××市委、市政府為了為根本上除去“社區行政化”這一頑癥,專門出臺了一項部門工作進社區的準入制度。這項制度規定:按照“政府依法行政、社區依法自治”的原則,凡涉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公共安全的突發、緊急事件,以及社區居委會依法已明確的職責,社區居委會必須無條件協助政府及其相關部門開展工作,切實履行職能。除此之外,政府部門凡擬將其組織機構、工作任務、評比考核、社區掛牌、新設臺帳、開展一定規模的調查統計等事項進入社區的,均要嚴格履行準入程序,落實“權隨責走,費隨事轉”政策,實行購買服務或“簽單式服務”;凡部門對社區不落實“權隨責走,費隨事轉”政策,或不經過準入強行向社區攤派工作任務,社區居委會有權拒絕;社區居委會對外一律只掛社區黨組織和社區居委會兩塊牌子,其余牌子不得和上述兩塊牌子掛在一起,其工作將在社區綜合服務平臺設立服務窗口,在窗口前實行掛牌服務;凡工作進社區的部門,必須接受社區居委會的評議,對作用不明顯,經費不落實,居民不滿意的,由準入機關責令其限期整改,整改后仍無明顯改變的,由準入機關將其工作強制性撤出社區;市直部門一律不得將其工作“一桿子”插進社區。這一準入制度的實行,真是解了社區的“大圍”。社區干部對我們說,現在還是忙,但忙得心情舒暢,忙得有滋有味,因為“居民高興了,政府滿意了,工作有勁了,自己也有奔頭了”。
四、共創共建日常化——避免“無錢辦事、無人辦事”的尷尬
“社區是個筐,什么都要裝”、“社區搭舞臺,人人可以演”,形象地說出了社區的地位和作用。整合社區資源,發展社區經濟是××社區建設的一大特色。拿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站來說,在,每個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站的設立都是通過招標競爭來的,其實,招標內容非常細化,不僅包括硬件設施的投入,還包括所設立的醫療衛生服務站到底能給所在社區提供什么樣的服務,又能提供什么質量的服務,不僅要求接受職能部門的行業管理,還要接受社區的監督與考核,通過這樣一招標,一考核,不僅能使社區居民享受到便捷、實惠的醫療衛生服務,還能為所在社區增加一定的經濟收入。在探索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渠道上也很有一套,比如,把支持和參與社區建設作為駐社區單位黨組織工作的責任范疇,把單位黨員在社區工作中的表現納入對黨員的年終考評和黨員民主評議。在江城街道,就有4000名黨員到社區報到,參加義務護綠、值班巡邏、責任崗認領、“1+1結對幫困”工程等一系列共建活動。通過這么一種在社區開展黨組織與所在社區結隊,在職黨員進社區共建為主要內容的“雙進共建”的形式,已經初步建立了一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社區共創共建網絡,并形成了一套日日、月月、年年共創共建的良性工作機制,正為××社區建設發揮著作用,正在給××人民帶來更大、更足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