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為孩子的未來發展奠基
當問到小學生最喜歡的科目時,孩子們都偏愛專科,基本是從興趣出發,充滿活力、自由和美:
“我最喜歡上體育課了,上體育課很放松,可以玩喜歡的球!”
“我喜歡美術課,可以自由地想象和畫畫。”
“我喜歡音樂,可以唱很美的歌。”
“我喜歡科學,能做很多有趣的實驗。”
“我喜歡上電腦課,我覺得自己很厲害,能控制它。”
主科的學習任務性強,有質量要求,有壓力,因而孩子們喜歡得有點勉強,似乎更多的是與他人有關,為師者不但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是他們興趣的激發者:
“我喜歡數學,數學老師上課經常說笑,還會點穴。”
“我喜歡英語,因為我是英語科代。”
昨天在一年(1)班上課,全班41位同學,當問到是否喜歡閱讀時,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表示喜歡,當問到是否喜歡爸爸媽媽陪著一起讀時,有38位表示喜歡,答案五花八門,充滿了可愛童趣:
“我很喜歡爸爸媽媽,所以要他們陪著我。”
“爸爸媽媽愛我,所以陪著我。”
“爸爸媽媽陪著我可以講很多故事。”
“我看書有不懂的地方馬上就可以問爸爸媽媽。”
不論老師還是家長,我們都應該把孩子的目光從課本引向廣闊的社會大課堂,在閱讀中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健康快樂成長。
3.閱讀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在一年級甚至是整個小學階段,應該讓孩子養成學習的好習慣,愛上閱讀,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打好閱讀寫作的底子。
我所教的一位小學生在一篇作文中談到閱讀的好處:“讀書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有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讀書讓我知道許多事物,《昆蟲記》讓我知道了外界的一些昆蟲,比如金龜子可以吃一些害蟲,螢火蟲可以幫助人們來照亮大地;讀書使我得到許多快樂,使我了解到許多外面的事情,有古代的,也有現代的,有我們國家的,也有外國的,《希臘神話》使我知道了一些外國的故事,《上下五千年》又使我知道了一些中國古代的故事。有時候,我向媽媽問一些問題,媽媽答不出來,那時,我心里很高興,因為讀書使我知道了媽媽也有答不出來的知識。”
人的力量在于思考,思考的積淀在于閱讀,閱讀的深度決定人生的高度。意志的磨煉,心靈的修行,品格的鍛造需要閱讀,閱讀能增加生命韌度、擴充生命容量、彰顯生命意義。他山之石可攻玉,閱讀是最經濟、有效的成長捷徑,讓我們能站在前人的肩膀更好地攀援向上,可以分享他們的探索成果和思想資源,引領我們從狹隘走向廣闊,從而可能超越前人,創造歷史。我們一起來看看一代偉人毛澤東是怎樣讀書的。
毛澤東涉獵廣泛,讀書“多”、“巧”、“活”。“多”表現在讀的書有文史類的,有政治經濟理論方面的,還有軍事、科技、宗教各方面的;“巧”表現在不動筆墨不讀書,每閱讀一本書、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畫上各種符號,做滿批注,動筆的過程就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活”表現在讀書能做到真正的舉一反三,非常有靈性、悟性,善于聯系實際運用知識。
毛澤東作為一代偉人不但自己注重閱讀,而且注重培養孩子的閱讀。在延安時毛澤東給孩子們開好書單,曾兩次寄書給正在蘇聯上中學的兒子岸英和岸青,為他們的廣泛閱讀導航。
一代偉人毛澤東手不釋卷讀書至生命最后一刻。他到各地視察或開會時,都是隨身帶著幾個書箱。走到哪里,讀到哪里。在他身上,表現出了生命的頑強和學習的頑強。1976年9月8日,毛澤東去世前一天,彌留之際仍在堅持看文件、看書。從醫療檔案的記載來看,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仍躺在病床上看文件達11次,累計2小時15分。生命不息,學習不止,廣泛的閱讀,成就了新中國的一代傳奇式領袖全才。
蘋果的前ceo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的一次演講中向大學生提出:“保持肌餓,保持愚蠢”,警示青年要正視自己,永遠不要滿足于已掌握的知識,要如饑似渴地學習。不斷給自己可觸的標高,始終保持“在路上”的狀態,不怕沒有上場的機會,就怕沒有上場的實力。
專業人士做過統計:一個人的知識會隨著社會的變化以每年7%—9%的比例流失或淘汰。如果不學習,5年左右就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面臨落后于他人、被淘汰的危險,更不要說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了。所以大家必須不斷地自我充電 ,閱讀便是最方便的捷徑。
美國學者戴維·劉易斯在《做好家長的四十條建議》中提出:家長要定期為孩子讀點東西,并讓孩子從小養成讀書是習慣。美國當今的總統奧巴馬就做得非常的好,他重視孩子的閱讀,日理萬機的他曾為女兒瑪麗婭大聲朗讀過《哈利波特》一書,而且是全部的7本。可見閱讀在他心目中不一般的重要性,親子的關系在他心目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