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兒童的挫折教育”講座稿
——積極看待挫折,適時引導和教育
各位爸爸媽媽:
大家上午好!很高興能有機會與大家一起探討有關挫折教育的話題。說起現在的孩子,我們普遍感到他們比我們那時候聰明多了,知識面也很寬,見多識廣、能言善辯,也比較有自己的主張,這些無疑都是孩子們的長處。但也有一些明顯的不足,比如:很多孩子心理比較脆弱,耐挫能力比較差,從媒體上經常報道的各地中小學生跳樓、自殺的事件中,我們能比較強烈地感受到這一點。就說我們無錫,近兩年也發生了好幾起令人痛心的中小學生自殺事件。這當然與現在的孩子所面臨的學業壓力大不無關系,因為社會競爭日益加劇,人們的生活、工作節奏明顯加快,在這樣的社會中生活,很多成人都有壓力大、負擔重的感覺,所有這些都會不由自主地轉移到我們的孩子身上,所以很多孩子從小就承受了比較大的心理壓力。而另一方面,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目前還是比較多地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對于心靈方面的關懷較為忽略。所以,我認為:與其說是現在的孩子耐挫能力差,不如說是因為他們根本就很缺少挫折教育。
一、引導看到挫折的積極正面意義
那么,“挫折”是什么意思呢?我查閱了一些資料,非常認同這樣的定義(課件顯示):挫折是指一個人有目的的行為受到阻礙而產生的緊張狀態和情緒反應。舉些例子來說明,比如很多孩子在參加考試前,都會為自己設定一個目標,有的希望能考到90分以上,有的希望能達到95分以上,甚至有的孩子期待自己能考到100分。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會非常努力地去參加考試。但是考完以后,當看到自己的分數離預期的目標有很大差距時,很多孩子頓時就會陷入一種非常低落的情緒狀態中,或者覺得自己笨而對自身的能力產生了懷疑和否定,或者覺得自己運氣不好,把原來做對的題改成了錯的,而后悔抱怨,也有的孩子會覺得試卷太難,而對出卷老師產生怨恨情緒;還有一些孩子會因為自己考得不好擔心被父母打罵而緊張擔憂。再比如,孩子在與同桌相處的過程中,產生了一些誤會和矛盾,第二天,這個孩子好不容易鼓足勇氣向同桌解釋,希望能消除誤會,延續友誼,卻遭到了對方的冷落。此時,這個孩子會感到委屈,惱火、甚至沮喪、生氣等。像這樣的情況,我們就說,孩子遭遇了一個挫折,或者說,孩子此時正處于挫折狀態中。
其實,在每個孩子成長的道路上,這樣大大小小的挫折,會遇到很多:一個出生才十幾個月的嬰兒,想要學會走路,可是才邁出一步就摔了一跤,疼得哇哇直哭;孩子上幼兒園了,在廁所解完大便,很想自己把屁股擦干凈,可是擦了半天,大便卻把褲子給弄臟了,其他孩子都嘲笑他身上臭,孩子覺得非常難為情;上小學、中學以后,孩子遇到的挫折更多了,除了剛才說到的考試失利、同學矛盾以外,還有諸如:孩子沒能在預期的時間里學會某項技能,或者學得沒有其他同齡孩子好;孩子本想幫爸爸媽媽打掃房間,給他們一個驚喜,結果因為打碎了一個花瓶,反而被爸爸罵了一頓,等等,這些事情都會讓他們產生挫敗的體驗。
那么,大家認為:挫折對于成長中的孩子來說,能不能避免?孩子遭遇的這一個個挫折,對于他們個體的成長來講,有沒有積極正面的意義?你認為會有哪些積極正面的意義呢?哪位爸爸媽媽愿意來說說?
現場采訪——請家長談談挫折的正面意義。聽到我們現場的家長對于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挫折有這樣積極正面的認識,我感到很高興。我也概括了一下挫折在孩子成長中的正面作用(課件相機出示:挫折在孩子成長中的積極作用——挫折是孩子在成長中,不斷學習和調整自己的過程,是根據客觀環境和資源條件,學習修訂自己的目標、方案和規劃的過程,也是孩子逐步社會化的過程,是人成長必須經歷的過程。每個人只有面對挫折,善于從挫折中吸取經驗教訓,才能不斷成長,不斷進步)。
由此看來,如果我們父母長輩對孩子過度保護,很多事情都由成人替代,從表面上看,孩子少吃了很多苦,但也失去了很多成長和進步的機會。
那么,人在遇到挫折后,會有哪些后續反應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課件顯示,并解釋:右上方的太陽表示這個人設定的目標,當預期的目標沒有達到時,可能會出現以下三種情況:第一種,改變方法,繞過障礙物,繼續前行(也就是說,既然用原來的方法不能達到目標,那么就換一種方法,繞過障礙物,繼續想著目標前行。如,孩子在自己還沒有學會擦屁股之前,就叫老師幫自己擦,這就是換一種方法);第二種,修改或降低目標,改變行為方向(如:原來制定的考試目標為95分,但是當考完試以后,發現試卷很難,那就把期望值調得低一點,這樣心態也就平和多了;第三種,產生嚴重的挫敗感,影響情緒或精神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