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法律方面的文獻綜述
(2)赫西在社會控制中提出了“信仰”概念,它是指對傳統價值觀念和道德法制觀念的態度或者接受意愿。赫西認為“信仰”是依靠個人不斷的努力和學習,隨著個人社會化而形成,當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內化了健康的價值觀和自我概念,就會有健全的“社會紐帶”,就會強化個人自我控制能力,這時人們犯罪的原始本能就會獲得控制和有效緩解,就不會犯罪。否則,如果一個人內化不了健康的價值觀,就會更容易從事犯罪活動。
二、國內學者對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區控制相關理論研究
1、社區對未成年人的影響。學者們大多從社區文化這一視角來分析社區對未成年人的影響,如王一秀在《社區文化市場對未成年人的負面影響》中寫到,社區文化通過文化傳播的機制,以顯性和隱性兩種方式影響未成年人道德社會化的進程和價值取向,提出社區文化環境存在影響未成年人成長的問題,即社區文化設施建設缺乏統籌規劃、社區文化設施結構不合理、社區文化服務商業化傾向、社會文化服務場所缺乏有效的管理。
吳燕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一文中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將人們帶入了一個知識經濟和信息爆炸的時代。隨著人、財、物流動的加快,特別是現代傳媒的迅速發展,人們通過各種 媒體、網絡、手機通訊工具等,每天都可以接觸到大量信息,加上現代信息生產主體的多元化,傳播的多樣、便捷、快速以及不易監控,大量垃圾信息也跟著充斥人們的視野和耳邊。這一切對于尚沒有完成社會化的未成年人來說,尤其已經具有某些社會化缺陷的未成年人來說,由于缺乏辨別美丑,判斷是非的能力,加上好奇心和模仿性強,因此,面對各種充滿矛盾的信息很難做出正確的選擇,從而引發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
陳曉宏在《社區因素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的防治》中分析社區要素對未成年人偏差行為產生的影響時,認為社區內的文化娛樂活動設施和文化環境、社區內的社會風氣、社區中的人際交往和社區與家庭、學校之間的支持與聯系都是社區中影響未成年人偏差行為的因素,并且他還提出現代社會社區中所產生的社區解組問題,即社區經濟狀況惡化、社區政治資源匱乏、社區居民心理呈現危機、城市傳統文化解構、社區生態條件變遷引起未成年人犯罪。
我國多數學者都認為社區治安環境的混亂是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何顯兵在《論建立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社區防控系統》中寫道,社區混亂往往導致社區內犯罪率高,社區風氣差,居民生活缺乏安全感。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未成年人容易對社會產生消極認識,加入犯罪團伙,良好的社區治安環境能夠為未成年人營造安定良好向上的氛圍,從而健康成長,減少違法犯罪的發生。
2、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社區預防。國內的學者大多側重從社區的某一角度進行分析,比如,從社區功能角度看,李莉莎在《社區在預防未成年人工作中的功能》中認為正是由于社區本身所具有的凝聚功能、規范功能、同化功能和溝通功能,才使得他能參與到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系統工程中來,起到重要作用。從社區教育角度看,劉少軍在《整合社區教育,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中提出,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是社區教育的重要內容,應當建立健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區教育機制,實現社區、學校、家庭教育的一體化。針對城市新型社區的特點,陳小波在其所著的《社區在預防犯罪中的作用和發展趨勢》中寫到,城市新型社區中存在著家庭監護空位現象,社區的管理職責不定、學校教育的有限作用,以及鄰里照應的闕如等諸多不利因素,并提出需要家庭、政府和社會采取必要的措施,提出有效對策來預防新型社區的未成年人犯罪。朱文麗在《對未成年人犯罪預防措施》中認為對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應該建立社區預防體系,加強綜合治理工作,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彼此配合,協調工作,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和手段預防未成年人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