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寫作應關注受眾心理
四、求尊心理
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被愛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五種需求從低到高,引發出人的種種社會行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的主體意識的增強,處于社會關系中的人,便越來越需要得到他人和社會的尊重。需要尊重,是人們高層次的心理需求。需要爭取受眾的理解、認可、支持的演講稿,首先必須對聽眾給予必要的尊重,滿足其求尊心理,才能取得聽眾的支持與合作。因此,在給予聽眾尊重的同時,也在樹立自己的良好形象。阿伯拉罕·林肯是著名的演講家,美國第十六任總統,一生發表過不少聞名于世的演講, 《我向你們親切告別》就是其中之一。這篇告別演講是林肯1861年當選美國總統后要離開家鄉斯普林菲爾德時發表的。當時,林肯一行十五人走上大西車站,轉身環顧為他送行的鄉親們時,再也克制不住內心的激動,脫口而出: “朋友們”。這一恰如其分的稱呼,自然和諧,一下子縮短了總統和普通百姓間的距離,使鄉親們從心底里承認你。同時表明林肯平易近人,尊敬百姓,即使當了總統也沒有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的官架子,他同鄉親們仍是以往平等的朋友關系,讓人們從林肯那謙和的口氣中看到了總統光明磊落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
五、求直心理
演講要直面聽眾,在表達上應和書面文章有所不同。要有能聽出來的清晰的條理和不含蓄、不隱蔽的明確語義,所以寫作演講稿要多用直白質樸面少雕琢修飾的生活語言。從生理角度講,演講發言為聲。通過聽覺神經把語言信息傳到大腦,而大腦皮層對日常使用率高的口語反應要快于使用率低的書面語言。從心理角度講,聽眾喜歡接受熟悉的生活語言。它自然、質樸、鮮活的特質讓聽眾感到親切和真誠。相反過分強調文采的語言會把聽眾的注意引向形式因素,忽略演講內容。甚至語言的華而不實、矯揉造作還會引起聽眾的反感和排斥。事實上,演講中最動人最有魅力的語言往往是那些原汁的生活白話,最具表現力、感染力的語言是生動活潑的生活話語,它能以新鮮性和趣味性引起聽眾的注意和興奮。1995年,余秋雨在四川大學作了一次題為《世紀之交的中華文化》的演講。“文化”一詞,概念可謂寬泛抽象,不是個實證的話題。可余秋雨在講到文化圈中的是非問題時,特別注重用通俗直白的語言巧妙設例:“譬如我們進百貨公司,我們不買東西不買就是了,但絕不罵它,即使一個老農民心里在抱怨:‘這么薄、這么透明還叫襪子?還這么貴。’但他一般不會破口大罵。這是正常人的行為。我們叫它百貨公司意識,相互爭斗的人們需要一定的百貨公司意識。”這一講,道理淺顯了,收到很好的說理效果。
六、求簡心理
簡短明快的演講稿本身就具有新意。精彩簡短的即興講話,往往能顯示出美感和力量,讓人回味無窮,同時也不會令聽眾滋生厭煩情緒而破壞演講氛圍。把演講稿寫得短而精、實而活是真正的“大手筆”,需要一種爐火純青的寫作藝術。美國杰出的政治家林肯,1863年在葛底斯堡發表演說只用了3分鐘,就是這個簡短的演說卻被當時美國報紙評論為“典范演說”。
此外,演講稿寫作要關注的受眾心理還有許多,如求新心理、求樂心理等等,這要隨著演講受眾的變化而變化。不過,無論聽眾怎樣變化,我們都應關注它;否則,演講稿的寫作將會盲目而無效,演講也會成為一場令人失望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