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寫作須抓住三個“點”
(三)故事切入,引發聽眾聯想
以講故事作為演講的切入點,使聽眾由此產生類比聯想,闡述的道理就會更集中鮮明,也使演講顯得更富文化底蘊。白巖松的演講《人格是最高的學位》就使用了這種故事切入的方法:
很多年前,有一位學大提琴的年輕人向本世紀最偉大的大提琴家卡薩爾斯討教:我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大提琴家?
卡薩爾斯面對雄心勃勃的年輕人,意味深長地回答:先成為優秀而大寫的人,然后成為一名優秀和大寫的音樂人,再然后就會成為一名優秀的大提琴家。
在這里,聽眾自然就把卡薩爾斯的話同主題新聞界“做文與做人”聯系起來,也就有興趣去聽作者是怎樣闡述二者關系的,收到了較好的現場效果。
(四)反向切入,啟發求異思維
正面切入演講主題是順理成章,而反向切入則是出奇制勝。反向切入就是脫離聽眾所熟知的視角和普遍共有的想法,出人意料地獨樹一幟,與聽眾的心理定勢構成反差,讓聽眾的思維和經驗的慣性受到“挫折”,啟發聽眾的求異思維,調動聽眾的積極性,使演講內容漸入佳境,例如張樞龍的演講《我推崇敢于自我否定的女性》,是這樣切入主題的:
有人推崇事業上有所作為的女性;有人推崇生活中溫柔、賢良的女性;還有人推崇不但在事業上有所作為,而且生活中溫柔賢良的女性……可是,我卻推崇敢于自我否定的女性。
發人所未發、反向切入、耐人尋味、啟人深思,體現了演講者對新時代婦女問題的真知灼見。
演講稿寫作的切入點遠不止以上幾種,只要演講者不蹈襲前人,而是獨辟蹊徑地進行構思立意,創造性地進行探索,是不難找到最佳切入點的。
二、選好動情點
演講是離不開事跡的,找準切入點也就是找準聽眾對故事的聽取視角,而講述故事的目的無非就是為了以事感人、以情動人。從演講的實踐活動看,演講者只有針對聽眾的情感傾向,選好“動情點”,并運用有效的言語進行真摯而強烈的情感表達,才能激發聽眾的情感共鳴。
人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情感體驗和心理體驗,一旦受到客觀事物的觸發,就會產生某種相應的情感活動。這種能夠促使人的情感心理產生強烈情感活動的信息刺激點,就是“動情點”。現實生活中,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評價、人們價值觀念的形成和體現、人們心理體驗普遍性的情感狀態等,當受到客觀事物觸發的時候,都會體現出一個人的思想傾向和情感意愿。比如蔡朝東的演講《理解萬歲》中有一段話:
將來,大家有機會到前線的話,請去看看我們犧牲了的戰友。麻栗坡烈士陵園里,那一排排倒下的戰士里面,有1966年、1967年出生的,幾年前就為國捐軀了,我們生活在和平環境里的人們能理解他們嗎?如何看待他們的價值呢?
這就是打開人們情感大門的鑰匙——動情點,它能給聽眾以思想啟示和心靈上的感動,使人們獲得強烈的情感共鳴和深刻的思想啟迪。因此說,用好這把鑰匙,就可以使聽眾產生情感共鳴。那么如何來選準動情點呢?具體說來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評論人生價值的是非苦樂
在演講稿的寫作中,談到人生觀、價值觀的可謂比比皆是,那么在找準一個切入點、以事感人之后,雖然聽眾此時對故事中的含義能意會,但如果能夠讓演講者說出來,更會激起強烈的共鳴。例如,祁晉疆的《戰刀傳到我手中》,在講到一位學長在海拔5000多米的空喀拉哨所因下山背水而犧牲時,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