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寫作須抓住三個“點”
演講稿中怎樣設(shè)計和安排升華點呢?對此,李燕杰曾經(jīng)做過較為精深的論述。他說:“一次演講,怎樣達到高潮?這需要演講者在感情上一步一步地抓住聽眾,在理論上一步一步地說服聽眾,在內(nèi)容上一步一步地吸引聽眾,使聽眾內(nèi)心的激情逐漸燃燒起來,演講將自然推向高潮。”(《演講美學》)李燕杰所言之“自然推向高潮”,其實正是因為演講稿在撰寫過程中有了精心設(shè)計的切入點,有了發(fā)自肺腑的動情點,才會自然推向升華點。如何引入升華點,許多有經(jīng)驗的演講者在寫演講稿時都有這樣的體會和經(jīng)驗,具體說來:
(一)使用色彩濃烈的詞語或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
在一次“銘記國恥,愛我中華”的演講比賽中,傅纓的《銘記國恥,把握今天》是這樣升華主題的:
吉鴻昌高掛寫有“我是中國人”標語的木牌,走在一片藍眼睛,黃頭發(fā)的洋人群中。
正是這千百萬個赤子,才撐起了我們民族的脊梁,祖國的希望!正是他們,在自己的今天,用滿腔的熱血,冒著敵人的炮火,譜寫了無愧于時代的《義勇軍進行曲》,才使得我們今天的共和國國歌響徹神州,那么氣勢磅礴,那么雄壯嘹亮!正是他們,才使得我們今天的炎黃子孫一次又一次地登上世界最高領(lǐng)獎臺,并使那音量越來越大,那旋律越來越強!
演講稿以吉鴻昌的愛國行為做基點,然后高屋建瓴,聯(lián)想千千萬萬個愛國者的精神,用“正是這千百萬個赤子”、“正是他們”的提示語,通過三層鋪排推進,概括出一代代愛國者的崇高情懷,使單一事例體現(xiàn)出的思想意義得到擴展、升華,燃起聽眾的愛國情感,產(chǎn)生感召力。
(二)通過對所舉事例的闡釋分析,提煉出超凡的觀點或深刻的哲理
孫中山先生在一次演講中講道:
南洋爪哇有一個財產(chǎn)超過千萬的華僑富翁。一次他外出訪友,因未帶夜間通行證怕被荷蘭巡捕查獲,只得花錢請一個日本*女送自己回家。
日本*女雖然很窮,但是她的祖國很強盛。所以她的地位高,行動也自由。這個中國人雖然很富,但他的祖國卻不強盛,所以他的地位還不如日本的一個*女。“如果國家滅亡了,我們到處都要受氣,不但自己受氣,子子孫孫都要受氣。”
孫中山先生在這里對所舉事例進行由表及里的剖析,揭示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升華了演講主題,喚起了聽眾強烈的愛國心。
(三)使用點化主旨的警句,給人留下難以磨滅的余響和回味
肯尼迪總統(tǒng)的就職演說快結(jié)束時,他連續(xù)使用了兩個重復的呼告語,使那警句立刻凸現(xiàn)了出來:
不要問你們的國家能為你們做些什么,而要問你們能為自己的國家做些什么。
不要問美國將為你們做些什么,而要問我們共同能為人類的自由做些什么。
警句得來并不容易,但是如果在寫作中將情感和理智融為一體,并輔以反復、倒敘、排比等多種加強論證言語力度的手段和方法,也是有可能的?夏岬峡偨y(tǒng)的這個警句,不僅新意盎然,而且頗有深刻寓意,仿佛黃鐘轟鳴,余音不絕于耳。
(四)藝術(shù)地運用熟語,以期聽眾受到感染并樂于接受自己的觀點
熟語,包括成語、民謠之類,通俗易懂,人們耳熟能詳。如果藝術(shù)地加以利用和改造,將其作為升華點,更容易給人以心靈震撼和藝術(shù)享受。朱镕基總理在當選后的記者招待會上,有一段講話就頗具感染力,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