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部長講話
二、認清形勢,正確處理新時期推進農機化發展的重大關系
國內外農業發展實踐啟示我們,隨著機械化生產方式占據主導地位,農民和農業生產對農機的依賴程度將顯著提高,農業機械化在夯實農業農村基礎中的物質支撐作用更加突出。主要表現在:生產環節機械化程度日益成為影響農民種植意愿進而影響到大宗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重要因素;農機專業戶和服務組織日益成為糧食生產主力軍;先進適用農機裝備日益成為吸引人才、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投入回歸農業和開展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經營的重要紐帶;農機服務日益成為農業社會化服務中最活躍力量并有力推動著經營體制機制創新;農業機械日益成為引領農藝制度深刻變革,促進農業科技集成應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載體;農機手日益成為新型農民的中堅力量。
當前我國農業機械化已進入加快發展、結構改善、質量提升的關鍵時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進農業機械化,面臨諸多有利因素。
從政策環境看,黨中央國務院多次明確提出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的要求和措施,各級政府積極創新農機化扶持政策,中國特色的農機化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健全,為農業機械化加速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從內在需求看,隨著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快,農業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矛盾日益突出,農業用工成本持續上升,農民生產生活觀念深刻改變,農機作業水平持續提高的趨勢不會改變。
從技術支撐看,農機產業集中度和產品質量加快提高,糧食作物各主要環節機械化裝備基本成熟,其他各類農機裝備和技術創新日趨活躍,推進農業機械化的裝備及技術基礎進一步夯實。
從發展機制看,農機社會化服務的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大,農機合作社等新型服務組織不斷涌現,農機利用率和經營效益不斷提高,有效實現了普通農戶與農機經營者利益以及社會效益多贏,為立足家庭承包經營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創造了條件。在內在成長動力和政策支持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國農業機械化必將向更廣領域、更高層次深入發展。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各級農機化主管部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定走中國特色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改革創新,突出重點,統籌兼顧,拓寬發展思路,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努力實現速度、結構、質量、布局、效益有機統一,促進農業機械化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在工作實踐中要深入研究、正確認識和認真處理好以下六個方面的關系。
一是農機裝備數量增長與裝備結構優化的關系。保持裝備數量不斷增長是加快機械替代勞力步伐的迫切之需,推動裝備結構合理優化則是促進農業機械化持續發展的長遠之道。單純追求數量擴張、忽視結構調整,勢必造成低水平重復購置、資源浪費和效益下降,長此以往將影響農民發展農機化的積極性。優化結構,重在科學有效,貴在持之以恒。必須堅持數量增長與結構優化并舉,以增量調整帶動存量優化,以存量優化促進結構升級。要認真做好現有機具普查和裝備需求規劃,摸清存量、結構、使用狀態及分布狀況,同時立足農業主導產業發展需要和經濟地理條件,對今后發展重點進行科學分析、合理規劃。要大力加強農機新產品新技術研發,充分利用購機補貼、農機報廢更新經濟補償等措施,加強信息引導,引導農民更多地購置使用大中型、高性能、多功能復式作業農機裝備,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老舊農業機械,努力實現大中小型機械、高中低檔次機械、動力機械與配套農具、糧食作物機械與其他農產品機械合理配置,充分發揮農機裝備整體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