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清明節黑板報資料(精選8篇)
2023年清明節黑板報資料 篇1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流浪國外,流浪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的晉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浪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2023年清明節黑板報資料 篇2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斷雪,谷雨斷霜。”時至清明,華南氣候溫暖,春意正濃。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時有冷空氣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爛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種、栽插要避開暖尾冷頭。在西北高原,牲畜經嚴冬和草料不足的影響,抵抗力弱,需要嚴防開春后的強降溫天氣對老弱幼畜的危害。“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唐代詩人杜牧對江南春雨的寫照。
但是就一些地區而言,情況并非如此。特別是華南西部常處于春旱時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僅10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帶的一半;華南東部雖然春雨較多,但4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過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農業生產之需還須靠年前蓄水補充。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應當加強對雹災的防御。
清明時節,除東北與西北地區外,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平均氣溫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長城內外,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時節,麥長三節”,黃淮地區以南的小麥即將孕穗,油菜已經盛花,東北和西北地區小麥也進入拔節期,應抓緊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進入大批播種的適宜季節,要抓緊時機搶晴早播。“梨花風起正清明”,這時多種果樹進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輔助授粉,提高座果率。華南早稻栽插掃尾,耘田施肥應及時進行。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也將要播種。“明前茶,兩片芽”,茶樹新芽抽長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蟲;名茶產區已陸續開采,應嚴格科學采制,確保產量和品質。
2023年清明節黑板報資料 篇3
《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2023年清明節黑板報資料 篇4
仲暮交合景,即將又清明,清明既是時令節氣,又是我國傳統春祭節日,在清明節期間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我國重要的祭祖文化的呈現。
清明節的起源要追溯到春秋時期,而且跟的春秋霸主晉文公有關。相傳春秋時,晉獻公寵愛的妃子驪姬想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于是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盡。申生之弟重耳,也就是日后的晉文公,為了躲避禍害,流浪國外。
在重耳流浪期間,一路坎坷受盡屈辱,這種情況下跟隨他的臣子陸陸續續棄他而去,僅剩下幾個忠心耿耿的人愿意繼續陪著重耳流浪,其中便有介子推。有一次,重耳在途中又累又餓,隨臣介子推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為重耳煮湯,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
十九年后,重耳重新回到晉繼任國君。即位后,當然要封賞當時跟隨他流浪的臣子,然而晉文公卻忘了為他割肉充饑的介子推,介子推則不慕名利隱居綿山。晉文公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后追悔莫及,于是他派人四處尋找介子推。得知介子推隱居綿山,晉文公命人搜山尋人無果,最后火燒綿山想把介子推逼出來,但這恰恰害死了介子推。事后,晉文公發現介子推背著老母死在一顆老枯樹下,并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登山去祭奠介子推,卻發現去年燒死的柳樹竟然奇跡般地復活了,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為清明。清明插柳也就成了一種習俗,以柳為留。
至今,經過了兩千多年的演變,清明節在各地都發展出了不同習俗,但掃墓祭祖這一基本主題千年不變。
2023年清明節黑板報資料 篇5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要談清明節,須從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其實,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鉆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鉆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周禮·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可見當時是搖著木鋒,在街上走,下令禁火。這司煊氏,也就是專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時,人們就準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這樣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風俗了。以后,才與介子推的傳說相聯系,成了寒食節,日期長達一個月。這畢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縮短日期,從七天、三天逐漸改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節中了。
由于清明節氣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隨著時間的遷移,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蕩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重要的大節日了,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變形的方式卻傳承下來了,并保存于清明節中。
2023年清明節黑板報資料 篇6
清明時節雨紛紛,最美人間四月天;春草新綠花苞開,桃花一香好運來;朋友真情總常在,身體健康人人愛;紅紅太陽幸福在,快快樂樂曬一曬!清明節快樂!
添一捧土,讓思念跟著;燒幾張紙,讓心愿隨著;放一束花,讓思緒飛著;送一句祝福,讓情誼傳著。清明時節雨紛紛,愿你心在悸動著,人生依舊快樂著!
清明節,淡化憂傷的侵擾,敘敘情;樂享不易的假日,放放松;邁開輕松的腳步,踏踏青;接收真心的祝福,樂榮榮,掃掉悲痛的塵埃,換裝樂觀的面孔,清明節快樂!
淡淡的思念,隨著歲月流轉;深深的眷戀,蕩漾在心懷。捧一把黃土,把舊情掩蓋;借一縷東風,把關愛轉載;托一抹云彩,把煩惱挪開;撒一陣細雨,讓心情釋懷;透一縷陽光,讓生活多彩;借一條微信,把祝福傳遞。清明時節,愿你幸福安康!
清明來到,祝福送到:把煩惱與憂愁統統拋掉,幸福自然悄悄來到;把悲傷與苦悶放飛,吉祥好運隨身跟著跑。清明節,祝平安籠罩、幸福繚繞。
一生很長,長到你想不出要多勇敢才能承受所有的挫折與煎熬;一生很短,短到你想不出要怎么珍惜才能不負所有的關愛與祝福。但,一生再長,也終將老去;一生再短,此刻尚還鮮活。清明到,懂得珍惜,把關愛和祝福送給我關心的朋友,愿一切安好!
清明節氣去踏青,游玩山水結伴行,短信溫馨來提醒,請友句句記在心。出門無論陰與晴,衣物雨具隨同行,貴重物品盡少帶,細心保存多照管,爬高上低很刺激,安全第一謹記心,放松心情身心樂,幸福開心都無垠!祝小長假舒心健康!
清風明月本無價,遙山近水皆有情,楊柳枝頭弄春柔,處處猶存長者風,山花爛漫香盈袖,徐徐清風吹哀愁,濃情蜜意何其重,惜別折盡河邊柳,踏青出游親自然,深深祝福心中留,感恩生命多熱情,幸福甜蜜握在手!清明節,祝幸福安康!
清明,是緬懷的時節,舊時的美好,銘記心田,憂傷的過往,莫再糾纏;清明,是踏青的時節,快樂的心情,四處尋遍,煩惱的思緒,拋向云端;清明,是插柳的時節,幸福的柳枝,插滿家園,美好的運道,源源不斷;清明時節,祝你福氣滿枝芽,好運在勃發!
清清的是溪水,明明的是天光,春和景明;清清的是緬懷,明明的是相思,心如止水;清清的是愁云,明明的是生活,今天更要把握。清明節,倍加珍惜真情!
2023年清明節黑板報資料 篇7
晉西北、南地區的清明節,帶著我們領略了傳統中國清明的感受,但同時也帶給我們別一樣的特色。
1、晉西北的河曲等地,舊俗上墳要帶酒肴,祭畢祖先,便在墳地里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晉南的聞喜等地,上墳時要用嵌棗糕在墳堆上滾來滾去,傳說是為死去的老人抓癢癢。晉中的介休等地,上墳時供品為面餅,形如盤蛇。回家后將面餅放在院里,吹曬干以后再吃。老人們講究可治病,其源蓋出于寒食禁火的緣故。
2、晉南地區上墳后,回家時要拔些麥苗,并在門上插松枝柏葉或柳條以辟邪。晉北地區多插柳條。還有的地方,在墳上也插一些柳條。
3、清明節,晉南地區民間要蒸大饃,中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稱為子福。取意子孫多福,全憑祖宗保佑。家家還要做黑豆涼粉,切薄塊灌湯而食。鏟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驅蝎。晉東南地區,人人頭上插柳枝枯葉。婦女要用描金彩勝(頭飾)貼在兩鬢。晉北地區,習慣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餡食用。晉西北地區講究用黍米磨面作餅,俗稱“攤黃兒”,呂梁地區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稱“清新火”。
2023年清明節黑板報資料 篇8
1、漢代
清明的誕生時代,開始只流傳于太原上黨等地區,六朝之后演變成為了全國性的節日。此時為寒食節,要求是在這期間不起灶火,冷吃之前做好的食物。最初的寒食節不過是旌表、紀念被焚于綿山的介子推而已,并沒有祭奠祖先的含義。
2、唐代
根據《癸辛雜識》記載,唐代清明時,太學要放假三日(清明小長假原來是歷史慣例),武學一日。山西地區要禁火(不開灶做飯)七天,在喪亂的亂世也要禁止三天。因為全國禁止起火,并且在清明節后皇帝會頒布法令讓全國人民重新鉆木取火成為新火,故唐代是不燒紙錢的。根據《全唐詩》中描述清明的詩歌記載,唐代清明節會舉辦踢足球、大毛球,蕩秋千、拔河等文體活動。
3、宋代
宋代寒食節為期三天亦稱“百五節”、“禁煙節”,為全國重要性的節日。在現山西省地區最為盛行。宋代寒食節是祭祀祖先的日子,三年當中任何一天都可以上墳祭祖,只是不設香火,將紙錢掛在墳周圍的樹上就行。
4、元代
元代清明節前一天或者前兩天為寒食節。在元代有禁用煙火、只食用之前做好的冷食的俗。元朝規定寒食節放假3天。也就在元代寒食節和清明節正式和認為以,習俗同宋代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