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黑板報主題內容(精選9篇)
清明節的黑板報主題內容 篇1
清明節,標示著中國千百年來的一個傳統,說明中國人是講義氣的,重感情的,中國人有恩不忘,正因為這個,我忒兒喜歡清明節。
啊,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人們都趕著去祭拜自己死去的親戚和朋友,有的人買菊花和美酒;有的買冥幣和香和燭。可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清明節是怎么來的,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而且關于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出走。在*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救活了重耳。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關于清明節的傳說是多種多樣的,是說不完的,今天就講到這里吧!從去年開始,清明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日,便于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去祭奠親人。清明節真是來之不易啊!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朝詩人杜牧寫的一首關于清明節的詩。清明節是24節氣之一,是一個傳統的民俗節日。每當到清明節時,人們都會去掃墓踏青植樹等。一提起清明節還得從介子推的故事說起。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重耳在外流浪19年,介子推一直跟著,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要給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愿意做,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在二十四節氣中,清明是我最喜歡的。光“清明”這個名字就讓人喜歡。你看又“清”又“明”的,清亮純凈,說出來,聽上去,就有讓人耳目一新、精神為之一爽的感覺。是啊,在這樣的日子里,放眼望去,翠綠似海,繁花如潮,到處是鶯歌燕舞,行走的人也都是充滿著活力的,怎么能不叫人精神爽朗、心曠神怡呢?
清明節的黑板報主題內容 篇2
的確,清明節充滿著悲傷的氛圍,想起了太多早已粉塵的記憶,早已被深埋在心底的記憶,視乎這一切都只能用眼淚來宣泄。或許也因此,類成了人們眼中清明的最深的記憶。
但淚往往有著不同的解釋,可往往人們認為清明誒是由無名的悲傷和蕭瑟灌注而成的。也許他們是對的,清明之類是悲傷的。但室,回憶過往的痛苦記憶對于現在的我們又有什么意義,倒不如好好想想自己為什么而存在,好好想想對未來的勾畫。
清明不應是對王室的追憶而是對未來的展望。試想如果人們一味的沉浸在對往事的追悔,無奈,自責,哪么世上又有幾人能抓住現在的事光,展望美好的未來。那么世界將會變成一片哀傷之地。如果清明只是一個工人宣泄的機會,那么我便是贊同。清明節的祭祖我看慣了一大對人大哭一場,可又有幾人是有感而發那?
如今這個社會充滿著欺騙,使我不得不懷疑。類還能表達自身的情感嗎?一幕幕電視劇,感人的情節卻再也不能讓我淚流滿面。人人清明流淚,究竟為了什么?
現在早已沒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究竟是我太過敏感,還是人們的感情早已麻木。路上叫賣聲依舊,游人笑語不絕。
沒有對于過往的回憶和追思,更沒有對于未來的展望。清明時節雨紛紛……
清明節的黑板報主題內容 篇3
中國有許多的傳統節日,例如:春節,元宵節,中秋,重陽節等節日,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清明節,因為它的由來很耐人尋味。
清明節與春秋五霸晉文公重耳有關。重耳耳垂大,肋骨是連在一起的,一只眼睛里有兩個眸子。晉國內亂,公子夷吾和重耳逃亡在外。公子夷吾殺太子自封晉惠公,對他更加無禮,重耳只好帶著狐偃、狐毛、介子推等人去投奔齊國,在途中公子重耳因連日吃野草,發病了,奄奄一息,可在荒山野嶺中哪有大夫?為了就自己主公,介子推割下身上的一塊大腿肉生火做湯,把肉湯送給重耳,他的病好了。
他到了秦國,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了晉國做了晉文公,國家建立之后,晉文公把手下的有功之臣都封了官,有人告訴他那肉湯是介子推的肉,說重耳忘記給介子推封官了。于是他后悔忘了給介子推封,可是現在六部的尚書都有人做了,他去請介子推去做官,誰知介子推隱居綿山,文公不忘本,就親自去綿山請他,但是就是找不到他。
有人出了一個餿主意:燒山必他出來。但是介子推和老母就是不出來,后來兩個人抱著兩棵老柳燒死了。文公命一看追悔莫及,下令舉國哀悼介子推,把綿山重新命名介山,規定每年的這一天全國不許用火,并要插柳,還將4月5號命名為清明,又稱寒食節。
兩千年來,我們中國人很重視這個節日,在清明節這一天家家不動火,只吃一些隔天的菜或青團之類的。近來我國又把它定為法定假日。讓人們有時間去祭祖、掃墓、踏青。
清明節的黑板報主題內容 篇4
清明是祭祖的日子,祭祖表達的是對祖先的思念。在這樣的一個日子里來到先人的墳前,化點紙錢,擺上一束鮮花,陳列些祭品,然后在那里坐上一陣子,與先人進行一番著久別之后的無聲交流。這是一種充滿了人性的行為,是先人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的體的表現形式。當然,人們在這樣做的時候,是會有一點淡淡的傷感的,但是這種傷感一點也不讓人頹喪,相反,它讓人們更加珍惜著生,并且還賦于了清明這個明亮的日子一份沉重,使它變得沉甸甸的,有了豐富的內涵了。
祭祖為什么選擇清明我無法考證,可是在這初春的時節里,因為要上墳人們就必得紛紛走出戶外。你看,在清明的日子里,鄉村或山野的路上,隨時都可以看到抱著柳枝,捧著鮮花,提著祭品的人們,他們三五成群的行走在散發著野花野草香氣的路上,呼吸著早春里芳香的空氣,與自然融合在一起,顯得是那樣地和諧。這樣,走著的人和看見的人都禁不住會這樣想:清明上墳,有沒有讓人走出戶外,去感受感受春天的用意呢?我感覺到了我們的祖先那份熱愛大自然的濃烈情感。我們是一個熱愛大自然的民族,把時間、空間和人的活動結合得這樣密切,是我們民族的獨一無二的創造。
清明節的黑板報主題內容 篇5
1、清明福兔送吉祥,銀兔進家富滿堂,肥兔祝你壽延長,奶兔為你送健康,耕兔愿你糧滿倉,紅兔祝你事業旺,兔郎望你愛情長。提前祝清明節快樂。
2、記憶中每次的清明節總是細雨紛飛,有人說那是人留下的眼淚,也許那是離別的人對這個世界的不舍。活著的人,更要好好的生活,給逝者以安慰。
3、清明節要到了,思親念友,心結左右,人生在世,思量許久,遵循規律,放開心胸,容得憂愁,多開笑口,感情固守,多些問候,溫暖親朋,寬心你我!
4、春風春雨春意濃,人面桃花相映紅;風箏已上碧云天,人倚秋千笑心間;清明踏青愜意游,發條短信問你好。
5、沐浴春雨的綿綿,來到清明的身邊。佇立先輩的墳前,寄托心頭的悼念。焚燒思念的紙錢,低訴無盡的哀婉。凝望裊娜的青煙,傳達綿綿的心愿。愿天上人間都平安。
6、清明到,掃墓節,緬先人,孝子孫,傳統日,不忘懷,齊心做,合家祭;清明到,踏青日,出郊游,一起樂,朋友聚,祝開心,愿快樂!
7、輕風綿綿陰雨天,祭祀清明掃墓間。鮮花束束碑前獻,敬酒杯杯憶舊年。默默無言燒紙錢,渺渺煙霧蕩云端。只愿先人享平安,親人永遠福綿綿。
8、清明到,雨兒飄,踏青節里花兒俏;青青草,碧連天,百花爭艷迎仲夏;忙播種,也嬉鬧,且看碩果豐收到;探鶯花,春醉倒,愿你幸福樂逍遙。清明節快樂!
9、清明節恭祝你:神輕氣爽一清二明做事有序一清二明生活事業一清二明美好未來明白招手幸福快樂不離左右福運財運馬上擁有心想事成立刻成就!
10、清明忙,短信忙,問候忙,祝福忙。腳步忙,掃墓忙,獻花忙。陵園忙,講解忙,孩子忙,筆記忙。再見忙,回家忙,清明節真忙。祝親人節日幸福!
清明節的黑板報主題內容 篇6
清明節的習俗一:蕩秋千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之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清明節的習俗二: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扎結起來,打球者頭戴幞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于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于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
清明節的習俗三:踏青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清明節的習俗四: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清明節植樹的習俗,發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關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說。最古老的傳說,是說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后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再晚點的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更晚點的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清明節的習俗五: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的習俗六: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后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云:“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并相傳至今。
清明節的習俗七:插柳
清明節,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專家介紹說,清明插柳習俗,其來源普遍存在三種說法。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中國人將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節。清明節正是百鬼出沒頻頻、索討多多的時節。受佛教的影響,觀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眾生,許多人便認為柳條有驅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稱為“鬼怖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寫道:“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便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另外一種說法是,此俗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介子推為明志守節而焚身于大柳樹下,讓晉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晉文公親率群臣爬上山來祭拜介子推時,發現當年被燒毀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晉文公當下便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并且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從此以后,群臣百姓紛紛效仿,遂相沿成風。清明插柳戴柳成為紀念介子推的一種象征。
清明節的習俗八: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后將葫蘆高掛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清明節的習俗九: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中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上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清明節的習俗十: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于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清明節的黑板報主題內容 篇7
清明節和寒食節一是農耕節氣,一是傳統節日,本是兩碼事,但因兩節時間相距一、二天,甚至重合于一日,故有清明、寒食并稱的說法。所以,“清明節”與“寒食節”并不是同一天。
寒食節活動由紀念介之推禁煙寒食為主,逐步演變為以拜掃祭祖為主,其中蘊含的忠孝廉潔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國古代國家需要忠誠,家庭需要孝道的傳統道德核心,成為家庭和諧、社會穩定的重要載體。發展到現代,寒食節已成為緬懷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重要形式。同時,每逢寒食節,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人回鄉掃墓祭祖,成為傳承中華民族根祖文化,體現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節日。古代先民,對寒食節禁煙冷食的執著,表達了對千古先賢介之推忠貞不渝的懷念之情。寒食食品和飲料達數十種,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介休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有企盼國富民強之意;祭食面燕,介休方言為教育后人“念念”不忘介公高風亮節。
清明節寓意是祭奠祖先、緬懷先烈,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重要的是認識先輩。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古時又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掃墳節、鬼節等。它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十月初一的寒衣節,并稱為中國三大“鬼節”。每年陽歷4月4-6日,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清明節已經超出節氣的意義,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各地都發展出了不同習俗,而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的黑板報主題內容 篇8
清明節氣點,斗指丁;太陽黃經為15°;于公歷4月04-06日交節。《淮南子·天文訓》:“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文中的“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
“清明”的含義,通常認為是指氣候暖和,草木萌動,杏桃開花,處處給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榮的感覺。《歲時百問》:“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我國古人根據對大自然的觀察,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三候虹始見。”
“桐始華”,指此時桐樹開始開花。“田鼠化為鴽”,指田鼠因烈陽之氣漸盛而躲回洞穴,喜愛陽氣的鴽鳥開始出來活動。田鼠為至陰之物,鴽鳥為至陽之物。田鼠化為鴽,意指陰氣潛藏而陽氣漸盛。“虹始見”,指虹為陰陽交會之氣,純陰純陽則無,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則虹見。
清明三候所代表的花信為:“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三花一開,春滿枝頭,春意盎然,綠意萌動。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這里記述的“清明節”,就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
清明時節是一年養生的重要時期,機體生長在于春季,吐納調息法有益于人體陽氣。建議穿比較寬松的衣服到空氣清新的地方進行鍛煉。
中醫學認為“春與肝相應”,清明時節應多吃“柔肝”的食物,飲食宜溫,以清補為主。如薺菜、山藥、菠菜、韭菜、銀耳、大棗等。
清明節的黑板報主題內容 篇9
清明節氣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清明是干支歷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廿四個特定節令之一,這一時節,吐故納新、生氣旺盛、氣溫升高,萬物皆潔齊,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與行清(墓祭)的好時段。清明節俗豐富,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游、親近自然。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清明期間正是春風得意、春意盎然的時節。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是夏歷冬至后的第105日,也是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清明節是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進行農事活動。《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