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抬頭的民俗活動、民俗食品
“二月二”是一個與天文、氣候、農事、衛生等等都相關的日子,講究特別的多。既然想龍抬頭,就要設法引龍出來。自打明朝以后,就有撒灰引龍之舉,沈榜的《宛署雜詩》寫道:“宛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每到二月二,各家都從大門外到屋中,再到廚房繞水缸一圈撒上石灰,這天不許掃地、做針線活,說是怕傷了龍。撒石灰粉的另一層意思是不讓復蘇的蟲子在屋內繁殖。為此,要用明火遍照墻壁房梁、犄角旮旯,“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有的老奶奶一邊說著“敲炕謠”一邊手握笤帚敲打炕:“敲呀敲,敲炕頭,金子銀子往家流,敲呀敲,敲炕沿,蝎子蜈蚣不見面!”在農村,這天早晨,莊稼人要在院子里用灶灰畫五個大圓圈,把五谷雜糧放在中間,稱之為“打囤”,預祝當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倉滿囤圓。要不怎么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呢。
在北方,二月初二,已是春開解凍,陣雁北飛,犁牛遍地,即將是整地播種的好時節了。據《古今北京》載:清代定制,每歲仲亥日,皇帝要到先農壇祭祀農神。行禮完畢,還要自扶犁耕地做出樣子,就算是玉帝親耕了,然后,坐在觀耕臺上觀“庶人終畝”。皇帝在此時祭祀農神,本意是號召人民起來春耕,后來經過一些人的神化,成為二月二龍抬頭的美好傳說。
民間一直有“理發去舊”的說法,二月二去理發,據說能夠帶來一年的好運。這天,理發的地方,會忙得不亦樂乎,皆因人們一個多月沒理發了。所有的理發師傅,歇了整整一個月,趕到二月二這天,早早開門,不用迎接客人,客人自然蜂擁而至,“二月二,龍抬頭,孩子大人要剃頭。”
二月二這天所有吃的東西均和龍有關,飯叫龍子、面叫龍須、餃子叫龍牙、餛飩叫龍眼、春餅叫龍鱗、肉卷饃叫懶龍。醬肉必吃不可。漢族的傳統習俗是在二月二這天吃豬頭肉。以前人們通常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時殺豬宰羊,初一、破五、十五都完了,肉也基本上吃光了,最后剩下一個豬頭。到了二月二,就把這“龍頭”作為供品拿來享用了。
二月二,除了是龍的生日,也是土地爺的生日,舊時各家各戶都要到土地廟祭拜。光拜土地還不行。北京還有一個風俗是進香祭神,二月二,男男女女額上貼了金字,騎上毛驢相繼來到涿州的碧霞元君廟燒香,寄予美好的愿望,希望得到神仙的眷顧。名為到廟上香,實則踏青外游。《歲華紀麗譜》記載:“二月二踏青節,初郡人游賞,散在四郊。”
民俗食品
春餅:春餅是北京民俗食品,一種烙得很薄的面餅,又稱薄餅。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農歷二月初二,是中國古諺所說龍抬頭的日子(“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餅,名曰“吃龍鱗”。
北京春餅:春餅比吃烤鴨的薄餅要大,并且有韌性(北京人稱為要有“骨立勁兒”),因為要卷很多菜吃。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