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低年級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實施方案
一、課題的提出及研究基礎: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獨生子女的增多,小學教育出現了令人擔憂和值得深思的問題。目前,尤其是低年級小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以自我為中心,厭學、做事馬虎,不愛惜東西,對人沒禮貌等,很多學生對家長的車接車送顯得理所當然,下車時甚至不跟家長打聲招呼。這些不良習慣的出現,我們認為,家庭、社會、學校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首先,不良的家庭育兒方式,使孩子受到“眾星捧月”式的溺愛。由于我國的特殊國情,現在的小學生中獨生子女居多,長輩有意無意地溺愛著孩子,重視滿足物質欲望,事事代勞的現象十分普遍,養成了孩子以“我”為中心,習慣于把責任都推給別人,長此以往,勢必影響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
其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追求金錢、貪圖享受等不良現象的出現,學生耳聞目睹,無形之中混亂了小學生還未形成的人生觀、價值觀,這也是影響小學生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的重要原因。
不可否認——學校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長期以來,學校對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的的培養與研究缺乏足夠的重視,在這方面缺乏切實可行的系統教育內容和有效的教育方法,教師沒有注重從低年級開始抓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導致部分學生形成不良習慣。
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不僅作為一種極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響到兒童的學習與智力開發,同時,它將影響一個人日后能夠立足于社會、獲得事業成功、家庭幸福的至關重要的人格品質。
二、研究目標:
1、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養成做人、做事和學習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為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奠定基礎。
2、探討小學低年級學生不良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的成因及對策。
3、研究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基本的良好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的新途徑。從而為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和家庭教育提供新的觀念和新的思想。
三、課題研究原則:
1、方向性原則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本課題研究必須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本著“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育人原則,遵循“教書育人,德育為首”的教育規律,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牢固樹立為全體學生負責、為學生終身負責的教育思想。
2、合作性原則
本課題并非只靠課程組成員就能完成,必須靠社會力量支持、家庭力量配合和學校領導及同事大力合作才能圓滿完成。
3、主體性原則
低年級小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起點非零。他們是研究的主體,在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的教育中,必須從尊重學生的人格角度出發,為他們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創造良好條件,從而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在參與中享受成功的喜悅,并逐漸變為自身需要,積極主動參與,樂于承擔課題任務,最終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