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低年級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實施方案
2、個案研究法。
要求教師確立個案研究的對象,把握個案對象的具體情況及發展趨勢,及時收集教學策略的反饋信息,從而進一步完善策略。主要用于學生不良習慣矯正的 研究、家庭教育對責任心及其行為習慣養成的影響的研究。
3、調查法和觀察法。
本課題的研究通過多種形式的調查和觀察才能掌握第一手資料,從而有的放矢的進行研究。
4、經驗總結法。
我校多年來一直很重視對學生的養成習慣教育,也沒摸索出了一些先進方法并取得了一些成績,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用現代教育理論總結經驗,更新理念,加強反思,形成規律,提高策略的效度。
六、研究的主要途徑:
(一)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
1、領導重視制度保障。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從制度上保障了本課題的研究有計劃、有記錄、有積累、有總結。
2、加強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利用學校宣傳欄、走廊等,讓學校的墻壁會“說話”,為本課題的實施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3、充分發揮主體班隊會的作用,讓班主任成為小學生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的主要塑造者、實施者、示范者、監督者。(結合班級量化評估來保證實施)
4、讓每一個課堂都能創設“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的氛圍,讓每一位教師都能夠結合自己的學科課堂教學,肩負著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重任。(結合學校的課堂評價來保證實施)。
5、重視學校少先隊的宣傳監督作用。結合各種活動展開評比,讓優秀者發揮榜樣引領作用。
(二)參與社區建設,創造良好的社區育人環境。
1、充分運用社會力量,發揮“辦學委員會”的影響力,定期邀請“尊師重教”辦學單位的領導到校講座,以更有效地促進社區參與學校“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2、多與辦學單位溝通教育困惑,促進學校積極參與社區建設。例如學校可以幫助村莊社區利用墻壁、宣傳欄等顯而易見的地方,結合能源節約等議題,宣傳節約用水、珍惜糧食等培養學生勤儉節約的行為習慣;利用評選“五好家庭” 等形式,加強尊老愛幼、文明禮貌等行為習慣教育,讓小學生在健康文明的社區氛圍內受到熏陶,讓良好的社會大環境,影響學生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養成各種良好習慣。
(三)開好“家長課程”,普遍提高家長育兒水平。
1、結合“家長課程”的開展,向家長傳授新的育兒理念,提高學生家長的理論水平,讓家長的教育方式與時俱進。學校可以通過召開家長會,印發家長報等形式,引起家長對孩子良好習慣養成的重視。
2、發揮“家長委員會”的積極作用,邀請優秀家長到校做經驗報告,讓更多家長分享和學習,盡快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3、邀請家長走進學校,走進課堂,隨時了解自己孩子的在校表現,并給學校和老師提出意見和建議,從而有的放矢地進行課題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