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低年級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實施方案
4、動態(tài)開放原則
本課題研究要變靜態(tài)封閉式為動態(tài)開放式,開通各種渠道和辦學單位以及各個家庭溝通、協調、切磋,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有效地促使社會更多地參與學校教育,學校教育也更多地促進社會發(fā)展。
四、研究內容:
(一)小學低年級學生良好習慣的確定
1、小學生學習習慣
(1)能夠認真書寫(2)按時完成作業(yè)(3)敢于大膽提問(4)善于獨立思考(5)學會自主讀書(6)學會主動傾聽(7)習慣自評互評(9)喜歡動手實踐(10)愿意與人合作
2、小學生行為習慣
(1)懂得感恩(2)尊重他人(3)誠實守信(4)舉止文明(5)守時惜時(6)勤儉節(jié)約(7)遵守秩序(8)勤于動手(9)鍛煉身體(10)講究衛(wèi)生
(二)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措施見課題研究方法及途徑)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本課題必須由研究者和行動過程的實踐者結成一體,以“合作互助、和諧發(fā)展”為前提,共同研究,共同參與民意調查,不斷解決在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在實施過程中總結經驗,反思得失,從而不斷驗證、改進和提高。
本課題必須結合我校教育教學工作與學生實際制定本課題研究方案,納入學校德育工作計劃,將培養(yǎng)小學生學習習慣及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之中,方可達到以下教育目的,從而完成課題實驗。
(1)傳統美德要重視:選擇我國傳統文化中有關誠信、責任心等內涵的古詩文,在學生中開展誦讀古詩文活動,利用古詩文好讀、易記,詩文典故容易理解的特點,對學生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提出適當要求。小學低年級背誦古詩文,只是初步理解含義;使學生從小在朗朗的誦讀中受到我國傳統美德熏陶,從而培養(yǎng)好的習慣。
(2)榜樣激勵找示范:小學生具有模仿榜樣的特點。英雄模范是榜樣、成功人士是榜樣,最好是身邊的榜樣最適合低年級小學生效仿,優(yōu)秀學生對自己要求嚴格、對他人感恩和尊重、對集體對社會、對自然有責任感,分析他們優(yōu)秀的原因,找出他們的良好習慣,明確學習的目標,從而確定努力方向(重點放在身邊榜樣的樹立上,使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學得到)。教師與家長也要注意時刻以身作則,起到榜樣示范作用。
(3)情境體驗激動力:不僅要在思品課、班隊活動以及其他課外活動中,在各科教學中都可以滲透“五愛”教育,培育學生對父母、老師、伙伴、他人,對集體、祖國、社會、自然的愛心,激發(fā)學生的責任感,使學生的道德認知在道德情感的激勵下不斷提升,進而變?yōu)樾袆拥膭恿Α?/p>
(4)行為訓練成習慣:根據低年級學生年齡及心理特點,在學校教育、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按照本課題研究內容的指標體系,分層次、有梯度地對學生進行良好習慣的行為訓練。例如“養(yǎng)成習慣從杜絕校園垃圾紙做起”,每學期的行為規(guī)范訓練有重點、有要求、有落實、有檢查、有總結。為了使學生形成穩(wěn)定的習慣,行為訓練要反復進行,持之以恒,訓練內容滾動進行,效果螺旋式循環(huán)上升。在訓練中,注意采取學生自我管理、自我評估等方法多進行自我教育,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同時與互評相結合。教師及時肯定鼓勵和表彰,達到及時反思、不斷強化的目的,促進良好習慣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