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生態教育特色學校實施方案
有了堅實的探索精神和大量的“小題大做”成果作為基礎,就可以深入地透過表象看本質,從教育的本質層面發現和提出教育的“大”問題,以科學的教育理念為指導,結合當今社會發展狀況,深入研究關鍵點,打造特色項目精品,進而走“大題大做”的教育創新道路。通過對我校六年來的特色項目進行整合與分析,我們發現,我校已經探索出一條符合教育本質規律,融傳統教育精華與當代素質教育精髓為一體的教育之路,即生態教育之路,已經水到渠成地形成了學校特色。這“學校特色”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作簡明扼要的闡述:
1.生態德育文化特色。形成“一點雙翼”的生態德育文化網絡結構模式,即以學校教育為中心點,以家庭教育和社會實踐為基本點的“學校德育文化網絡”、“家庭教育文化網絡”、“社會實踐文化網絡”。我校以生態德育理念為指導,更新德育內容,“滲透感染,環境熏陶,協調發展”的德育工作策略,追求“優雅自然,寧靜致遠”的思想素質境界,以“互惠共生”、“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倡導自主自覺自律的養成教育,發揮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合力,努力打造 “綠色校園•精神家園”的生態校園文化、“履行責任•共營理想”的生態家園文化、“孕育心靈•精彩人生”的生態踐行文化、“雙向互動•和諧共生”的生態關工文化……以環境對個體道德素質的影響為邏輯基點,按照系統網絡的觀點,發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育人資源,通過學校德育系統內部的物質循環、能量循環和信息傳遞,推動德育內容、德育方法動態良性發展,促使學生不斷提高道德素養,養成“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勤學奉獻”為主題的基本道德品質,形成科學的人生觀、自然觀和生存發展觀,合理調節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促進師生與環境的互惠共生、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開創了學校德育工作全新局面。
2.生態校本教科研文化特色。校本教育科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最終為學校的教育教學服務。在生態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我們更著力于探索更科學有效的校本教研模式,在以“磨課”為載體的“教研訓一體化”的綠色校本教研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革優化,確立“以專題課例研討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行動研究”,從科研的高度統領校本教研,拓寬教師的教學研究視野,更新校本教研的內容與模式,引進文獻綜述法,規范科研程序,幫助教師提升教科研能力,不斷地調整與完善教研管理機制,切實提升校本教科研層次與實效。
3、生態工會文化特色。教師是推進素質教育的主力軍,課程改革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教師。我校密切關注教師的健康與生存狀況,把改善教師狀況的主動權交還給教師,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由教師團隊根據教師本身的狀況和需要,自主設計活動項目,在學校工會協調組織配合下,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健身活動,如登山、開聯歡會、打球、看電影、聚餐、野炊等等,促進教師與工作、生活、自然環境的互惠共生、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
三、創建目標
通過全面調研與整體分析,我們認為,目前,我校創建特色學校的時機已經成熟,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生態教育格局基本形成,創建“生態教育”品牌這一目標已經十分鮮明。
生態教育的基本內涵:
生態教育是指按照生態學的觀點思考教育問題,旨在充分發揮教育在應對生態危機中的作用,為人類的生存與合理發展尋找道路。生態的思想源泉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道家所倡導的“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所追求和突出的是達成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的關系。生態教育通過使用各種教育形式和傳播媒介,使受教育者清楚地獲得關于人與環境的關系,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人對環境的作用,以及環境對人和社會的作用,以及如何保護和改善環境,如何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方面的知識,從而實現個體、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通過生態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種新的生態自然觀、生態世界觀、生態倫理觀、生態價值觀、可持續發展觀和生態文明觀,實現人類、社會、自然的和諧發展,構建和諧發展的學校教育氛圍,從而推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我們所提倡的“生態教育”與以往的“環境教育”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兩者均重視環境對教育的影響,重視教育環境的構建與利用。但就其實質來說,兩者又有著本質的區別:一是“生態教育”是一種生態化的教育理念,體現著“人境合一”、“互惠共生”的思想。“生態教育”重視“生態場”的構建,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都是“生態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態教育”中,師生是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環境而存在的。而“環境教育”僅注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對人的單向影響,而忽視了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心理環境,忽視了將教育者與被教育者本身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環境的功能。二是“生態教育”具有明顯的“場”的特性,這是“生態教育”區別于其它教育的質的不同。“生態場”與“磁場”一樣,具有強烈的吸引性和傳遞性,它能實現“場”與物質的轉化。“環境教育”則沒有這一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