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建設實施計劃
一、 學,F狀分析
我校原洛龍區第十八小學,xx年3月更名為洛龍區孫村明德小學。
學校占地共5666平方米(8畝)。xx年由臺塑集團捐資5萬元、洛龍區政府投資100萬元改造教學樓為“明德小學”教學樓并對整個校園進行硬化、美化,使校園整體效果突顯在“明德小學”上。
“明德教學樓”有十五個教室,我校在校學生300人左右,占用教室9個、一個實驗教室、一個圖書閱覽室、一個電腦教室、一個會議室。由于電腦基于80年代,陳舊且規格不能適應教學需要,現正進行改造。
由于學校教學樓處于校園正中,樓前是學生下課活動的場地,除此之外,教學樓西有一片空地,正好作為籃球場地,每天體育課就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場地上有一雙籃球架、兩臺乒乓球球臺供學生們上體育課、課外活動玩耍用。教學樓后有寬13米、長70米空地,除了3米寬的路,我校進行了《綠化、美化、課程化校園》應用——綠化。校門口兩側各7米寬、13米長的空地也進行了綠化,把校門襯托的格外明快、莊重。根據規范化辦學要求,我校需要一個標準的200米跑道操場。
教師,現19名,均為合格學歷在編教師,中學一級教師1名,小學高級教師6名,中學二級教師1名,小學一級9名,二級1名,見習1名;在學歷結構上本科4名,大專12名,中師3名;在年齡上50歲以上5名(其中后半年、明年初各退休一名),40歲以上2名,其他都是年輕教師。在教師業務能力方面占著絕對優勢。
我校處在洛龍區白馬寺鎮孫村,屬農村小學。轄區四個行政村(7個自然村),服務半徑約5千米,均是從事農業村民的子女。學校的周邊環境狀態良好,校門口200米之內沒有干擾學生學習、生活的工廠、商店等,環境清靜。但學校轄在村民家戶內左右不能發展。
村民均屬菜區,一年四季都在種菜賣菜,雖然他們學歷上大多是高中畢業,但是他們忙于生計,顧及子女學習、關心子女成長的不多,知道學習的更少。
正因為我校范圍小,在辦學條件上雖然能夠滿足教育教學工作需要,但與現代化教學條件相差甚遠,雖然我校剛剛改進了教學樓、地面進行硬化、美化,可也是剛剛起步,各方面的建設還不到位,再說資金有限,還要努力。
xx年3月,教學樓建成后,我們邊上課邊進行校園文化建設,首先我們建立班級文化、辦公室文化,以及必要的制度文化;第二在校園內集經典誦讀、學科知識,德育故事一東墻,集安全教育版面于西墻,運動圖標、涂鴉墻于北墻,大門外有辦學思想、育人目標,校內房墻上有校風學風等,形成了我校淺層次的物質文化。寒假一過,進行綠化、美化,又對校園文化進行改進,添置了四個不銹鋼展窗和兩塊黑板,供少先隊活動、德育展板、體衛知識宣傳、學生風采展示使用。在廁所外墻上勾勒出“梅、蘭、竹、菊”四君子圖,意在教育學生具有這些“君子”風范。
一、 校園文化主體思想
集新教材所反映的教育思想、我區全課程教育理念,根據以人為本,全面發展,我校辦學理念和指導思想定位于“以人為本,實施素質教育;構建平臺,促進多面發展!辫b于我校從屬“明德小學”,綜合明德小學的“全人教育”、國家的“素質教育”、洛龍區的“全課程教育”等教育理念,結合我校《涂鴉墻》、《益智創意》活動、開放式課堂教學活動,學校文化主題思想確立于下:
1. 體現按照黨和國家教育方針、政策辦學,體現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倫理、禮儀等人生觀,凸顯“真、善、美”。
2. 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在全課程教育理念下開設多種活動平臺,為學生全面發展努力,校園文化中顯現出來的是與學科融合的內容,寓教育于物質文化建設中。加大力度,各方面工作圍繞“自主學習”、“探究式課堂教學”培養學生。
3. 依照明德辦學理念,校園文化中體現“止于至善,社會永續”、“勤勞樸實,奉獻社會”精神。
4. 加強安全方面校園文化建設,唱響生命主旋律,體現和諧、平安、奮進的精神,熏陶著師生,滋養著師生。重在“安全意識”、“自我保護”、“自救”能力和生存能力培養。
二、 校園文化發展目標
1. 突出主題,圍繞主題發掘、利用材料,讓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會說話,都賦予教育意義;
2. 注重校園文化的整體性建設與改造、提升,凸顯主題。注重人的行為培養,特別注重教師隊伍建設,對學校來說,建立好規范教師工作行為的制度,提升教師思想、業務的制度,對學生來說他們是學生的典范,以校園文化主題嚴格教師行為,端正態度,具有敢想、敢干精神,培養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