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品生活動型課程”實驗實施方案 及結題報告
方案 及結題報告 - 心語 - 心語" alt="“小學品生活動型課程”實驗實施方案 及結題報告 - 心語 - 心語" src=>
一、 課題的提出
縱觀小學品生的教材內容,是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為目標”“促進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課程,教材圖文并茂,豐富多彩,且又源于少年兒童現實生活,是少年兒童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故事,有著“小、近、實、趣”的內容特點,是學生“可信、可學、可做”,也便于教師在教學中能讓學生感悟、體驗,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全面實現和學生素質的提高。但目前品德教學方法單一、呆板。教師以為教材就是教師的“教本”,學生的“學本”。于是,有的采取語文化的教學手段去指導學生照圖講圖,說文解字,有的僅僅圍繞課題對學生純碎性的灌輸式思想教育,有的干脆依樣畫葫蘆的照本宣讀,畫畫答案,敷衍塞責等等。如此以來,無法滲透思想教育與品德教育的一致性和“知、情、意、行”要素的統一性的學科內在特點。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如何讓品生課成為真正的活動型課程作為一項非常重要的科研內容。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皮亞杰指出,兒童道德成長或發展的根源不在于單純的外部環境,也不在于單純的主體內部。而在于主體與其道德環境的積極的交互作用——活動或實踐,學生才能對道德規則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并因此調節自己的行為,而且正是在活動中,在與別人的交往中形成了尊重別人、關心別人、善于合作等品質。要想使學生德育水平真正提高,必須重視活動型德育課程的教學,基于這些,我校決定從現在開始進行“小學品生活動型課”的實驗課題研究。
二、 課題的涵義
活動型課是指在老師的指導下一種以品生為依托綜合性學習內容,以學生主體的活動及體驗學習為主要形式,以增進學生的認知、情感、行為的統一協調發展為主要目標的課。它具有綜合性、實踐性等特征面向新世紀的挑戰,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能擴大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三、 課題研究目標
1.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小學品生教學活動中活動性課程的有效教學策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綜合性)
2.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以學生主體的活動及體驗學習為主要方式的學習方式,增進學生的認知情感、行為的統一協調發展,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自主性)
3.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將綜合性的知識學習與學生的能力、態度、行為培養統一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潛能。(實踐性)
四、 實驗研究的主要內容及其操作
1. 活動型課程的研究主要內容
(1) 讓生活以活動的形式在課堂中再現
品生教材采用大量的真實反映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圖片,為幫助學生獲得真實感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覺到自己每天都在做的事都來到書上,都走進了課堂。而課堂的活動真實就是生活的再現。
(2) 讓生活經驗在學習活動中不斷豐富
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了“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實教學內容”和“拓展教學空間的要求”。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經過幼兒園的教育,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品生課正是在這樣的發展基礎上建構,并予以繼續教育與培養的,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就是可利用的課程資源。
2. 操作過程
(一) 活動課要有明確的方向性和思想性
活動課的設置必須從教育的需要出發,一切有利于教育學生,有利于學生的發展,使整個活動課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方向性和思想性。在組織工作中,一定要克服“為活動而活動”的傾向,使活動課真正成為教育人,培養人的活動。品生課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小學生認知能力有限,因而要有明確的方向性和思想性。
(二) 活動內容豐富,具有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
兒童的興趣廣泛,求知欲強,愛好多變,富于幻想。小學品生課正是抓住兒童的這些特點,既有美麗的圖片,還有想一想,做一做,試一試等形式多樣的問題,因而活動課以豐富的內容,多樣的形式才能適應這種情況,才吸引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