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品生活動型課程”實驗實施方案 及結題報告
1.進一步對“小學品生活動型課程研究”進行了理論上、方法步驟上的進一步論證和完善,特別是在課題理論依據、課改的新理念方面提升了高度,提高了認識。因為有了第一階段課研的經驗,我們對課研的形式、方法、步驟,要求更加明確,加強了課研隊伍的整體素質的提高。
2.繼續開展了常規課研工作。中心組始終堅持以活動為載體的課研形式,每個課研階段(每個學期)集中學習3次(每學期初一次,期中前后一次、期末一次);聽課評課達到2次以上;省、市開展的相關的培訓、研究活動,課題組骨干成員都必須參加。同時要求每階段必須組織3次以上的研究活動。每個課題組成員必須堅持“五個一”的課研標準(每個學期寫一個教學設計、寫一篇相關的論文、上一堂公開課,幫帶一名同科教師、記一萬字的學習筆記或學習心得)。以課堂教學的設計實驗為核心,積極開展相關的教材研究、評價研究,并且兼顧到農村學生的不同教學條件。
3.以教學設計為主,積極開展新課程優質課賽課活動。全鎮掀起“落實新理念,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教研熱潮。賽課成績的取得,得力于課研究,證明了開展課堂教學設計實驗是有實效的。
4.廣泛、深入地開展了教材、教法的研究。開展課題研究以來,在理論研究上取得了成效。我們課題組共撰寫教學設計60篇,其中優秀設計30余篇等.
5. 作為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自身能力和素質得到提升,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也得到加強,對于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也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而 創造性的使用和深入生活去挖掘教材,是教師進行個性化教學的前提,是實現課堂教學最優化的保障,是提高課堂實效的最基本的途徑.
6.學生方面,開放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的學習,對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課題的研究,我們的出發點是緊跟課改形勢,實施好新課程,落實好新理念,努力提高本課程的課堂教學實效。在課研過程中提升任課教師的教學教研水平,使廣大教師在理論研究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取得一些實質性成果。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加強課程與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興趣和已有經驗,也就是說教育要回歸生活,要重視生活的教育價值,生活的過程就是道德學習的過程。所以在品德與生活的教學中,我們要特別應該關注兒童正在進行的現實生活,沒有今天就不會有明天,要為兒童“把握今天的生活,放眼明天的世界”打下良好的基礎。生活中有許多情境和事件都蘊含了豐富的道德內涵,如家庭生活中蘊含著家庭倫理,集體生活中蘊含著團結友愛與合作,社區生活中蘊含著公共道德和環境意識。怎樣在教學中避免脫離現實生活的空洞說教,把蘊含在生活中的感悟和規則挖空掘出來,是我們每個品德教師都努力奮斗的。
“小學品生活動型課程研究” 課題研究在教研室領導的指導和全體課研成員的努力下,基本完成任務,實現了預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