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普希金《葉甫蓋尼·奧涅金》
葉甫蓋尼·奧涅金生長在一個俄國貴族家庭里。他過的是花花公子的浪蕩生活,整天周旋于酒宴、舞會和劇場,追逐女性、逢場作戲構成了他生活的主題。然而,“他的性格和愛幻想的天性,與眾不同的怪癖,辛辣而冷淡的才氣”,又使他對上流社會的花花世界感到厭倦,終日郁郁寡歡,陷入“憂郁病”狀態中。他受啟蒙主義思想影響,不滿現實,懷疑一切,他也不滿自己,想尋求一條出路。為此,他曾從事創作,又嘗試農事改革,但由于他缺乏恒心和毅力,以及明確的生活目標,干什么都半途而廢。
為了繼承叔父的財產,奧涅金來到了鄉下。在那里,他與連斯基成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并結識了女地主拉林娜一家。拉林娜的大女兒達吉亞娜是一個溫柔敦厚、感情豐富而純真的姑娘。她受俄羅斯傳統文化的影響,熱愛大自然,喜歡沉思冥想,愛讀理查生和盧梭的小說,追求個性解放。這樣一個可愛的姑娘愛上了奧涅金,并向他大膽地表露愛情,但早已對愛情厭倦和懷疑的奧涅金以不愿受家庭束縛為名拒絕了達吉亞娜的求愛。不久,奧涅金出于惡作劇,在舞會上向達吉亞娜的妹妹、連斯基的未婚妻奧爾加大獻殷勤。連斯基一氣之下要與奧涅金決斗,奧涅金竟然接受了戰書,并在決斗中親手殺死了自己最好的朋友。
發生了這樣的慘劇之后,奧涅金只好離開地主莊園。在過了一段漂泊生活之后,他又回到了彼得堡。在一次舞會上,他與達吉亞娜重逢。此時的達吉亞娜已嫁給一個年老的將軍,成為上流社會里最受歡迎的女皇。奧涅金被達吉亞娜在社交界的地位和高雅的氣質所傾倒,自以為深深愛上了她,并對她展開了熱烈的追求,但達吉亞娜卻反應冷淡。最后,奧涅金不顧一切來到了公爵府,在那里,達吉亞娜回絕了奧涅金的求愛,并深刻地指出:奧涅金追求她只是為了滿足可鄙的虛榮心,他從來沒有認清愛情的位置,他追求的只是幻影式的虛榮。此外,她雖然愛她,但現在她已嫁了別人,便要一輩子對丈夫忠誠。
研究綜述
《葉甫蓋尼·奧涅金》是普希金的代表作。1937年,由孟十還等翻譯的名為《歐根·奧涅庚》的這部名作首次被介紹到中國,收入上海文化學會出版的《普式庚創作集》。以后又出現了一系列的中譯本,如40年代出現了甦夫譯本(《奧尼金》)、呂熒譯本(《歐根·奧涅金》),50年代出現查良錚譯本(《歐根·奧涅金》)、陳綿等譯本(《葉甫蓋尼·奧涅金》),80年代出現了王士燮譯本(《葉夫根尼·奧涅金》)、馮春譯本(《葉甫蓋尼·奧涅金》)和智量譯本(《葉甫蓋尼·奧涅金》)。至今這部作品已有近10種中譯本問世。
中國對這部作品的介紹和研究開始得更早。,魯迅在《摩羅詩力說》中對它就有評價,說它“詩材至簡,而文特富麗,爾時俄之社會,情狀略具于斯。”文章還由此談及了普希金與拜倫間的關系。20世紀20—70年代的評論看重作品的時代性、社會性和人道主義色彩。如瞿秋白在《十月革命前的俄國文學》中認為,主人公奧涅金“是俄國文學史上所謂的‘多余的人’的始祖”,他“是農奴制度崩敗中的社會環境所造成的”。白木在《讀歐根奧尼金走筆》中寫道:“奧尼金是當時俄國社會崇拜與模仿西方文明的貴族青年代表,而泰契耶娜則反映了俄國舊有的民族性的一面。普系庚塑造了這兩個形象就是為了說明西歐文明與古老俄羅斯文明的碰撞與關系。”冰菱(路翎)在《〈歐根·奧涅金〉與〈當代英雄〉》一文中,結合作家的生活背景對兩部作品進行了比較,認為作品顯示了普希金的矛盾,寄托了他的痛苦。80年代以來,普希金作品的翻譯和研究工作空前活躍,對于《葉甫蓋尼·奧涅金》的研究與評論也呈現出了新的氣象。下面對新時期以來的研究狀況作概要介紹。
(一) 藝術特點研究
新時期以來,中國學者對《葉甫蓋尼·奧涅金》的藝術特點給予了足夠的重視。1981年出版的《普希金創作評論集》中收入了多篇有關《葉甫蓋尼·奧涅金》的論文,其中《獨創性的典范〈葉甫蓋尼·奧涅金〉》一文對“奧涅金詩節”的特點和普希金那具有俄羅斯民族特色的語言形式進行了具體分析。王智量的《〈葉甫蓋尼·奧涅金〉藝術特點略談》一文也從多個方面分析了這部作品在藝術上的獨到之處。文章認為,作品中有一個鮮明生動的“我”,這個抒情主人公受到了拜倫長詩的影響,并且代表了詩人真實的自我,以典型的浪漫主義手法抒發了作者本人的深刻思考和復雜情感,因此,“我”的出現使作品具有了雙重線索,增加了作品的內蘊。此外,作品中的“我”與敘事主人公又同時處在一個線索里,詩人把“我”描寫成敘事主人公的朋友,使之加入故事的整體形象體系之中。抒情主人公的這種特殊地位,使得敘事主人公奧涅金更具時代感、更具復雜性。文章還就作品獨特的篇章結構發表了看法,“作品的正文共八章,這八章詩各自相對完整,各有中心和主題,各自在整個作品中承擔一部分構造情節和表達思想的任務,而又共同組合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這一時期,《長詩〈葉甫蓋尼·奧涅金〉的語言特色》、《論〈葉甫蓋尼·奧涅金〉的形象體系與創作方法》等論文也都從藝術特點的角度對作品進行了較深入的解讀。
(二)主人公形象分析
新時期以來,圍繞這部作品中的中心主人公奧涅金的形象,論者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的學者將奧涅金視為“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先進貴族知識分子的一種典型”,“是一個夭折了的十二月黨人的形象”;有的學者則認為,“奧涅金不是‘多余的人’,而是‘中間人物’”;但更多的觀點堅持認為奧涅金是“多余人”形象的代表,并試圖從不同的角度對“多余人”的含義進行闡釋。除了對奧涅金形象的分析外,塔吉亞娜形象也成為了研究的熱點。論者一般都認為,塔吉亞娜是普希金理想的俄羅斯婦女形象,認為她“代表著‘道德’的象征,是詩人‘理想’的結晶,因而在精神上超過了奧涅金”。不過,《解讀達吉亞娜的形象》一文認為:“在達吉亞娜這個男性心中的理想形象中,滲透著濃重的宗法制父權意識”。此外,也有一些論者對作品中的另一個人物連斯基的形象進行了分析,認為“連斯基形象與俄國浪漫主義文學緊密相關,與普希金本人的浪漫主義創作息息相連,而且他還代表著二十年代俄國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張鐵夫等著的《普希金的生活與創作》一書中也辟出了專章:《〈葉甫蓋尼·奧涅金〉——個性·自由·責任》對作品中的形象進行了另一種層面的分析。著者認為,詩體小說展示了不滿現實的三種獨特個性,并以對比的方式,鮮明生動地突出了個性的悲劇。“三種個性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奧涅金的個性。這種個性既立足于現實,又遠離真正的生活——自然和人民;既想有所作為,又難以振作起來;既有為他、為社會的理想,又具頗為自私的個人主義特性”;“連斯基屬于第二種個性。這種個性的特點是不滿現實,但又沉溺于幻想或理想之中,對生活持熱情的浪漫主義態度,是典型的理性主義者”;“達吉亞娜則是深深植根于自然和人民的土壤之中的健全個性”。著者還指出,《葉甫蓋尼·奧涅金》體現了普希金對個性與自由的反思,在充分肯定個性與自由對于個體、社會的必要性的同時,也指出,自由無非就是人的選擇,而責任是使個人與社會和諧,解決個人與社會沖突的妙方,是人的個性、自由有意義的保證,也是個體生存、社會發展、歷史進步的基礎。
(三)關于這部作品的比較研究和譯介學研究
隨著比較文學在我國的發展,許多學者開始用比較文學的方法來對《葉甫蓋尼·奧涅金》進行研究。一些論文對《葉甫蓋尼·奧涅金》在中國的流傳和影響作了認真的探討,如文章《〈葉甫蓋尼·奧涅金〉在中國》和《華夏大地上的俄羅斯詩魂》,還有不少論文采用了平行研究的方法,如《試比較侯方域和奧涅金的形象》、《夕陽晚霞 遙以心照——談奧涅金、賈寶玉形象及其悲劇意義》等,通過比較加深對藝術形象的把握和探討某些共同的藝術規律。也有一些論文從譯介學的角度出發,分析《葉甫蓋尼·奧涅金》的各種譯本的優劣,如《談〈奧涅金〉的幾個譯本》、《評查譯〈歐根·奧尼金〉》等。
經過中國學者的努力,《葉甫蓋尼·奧涅金》研究已成為中國普希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相信在新的世紀里,“奧涅金”依然會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參考材料
1、 白木:《讀〈歐根·奧尼金〉走筆》,《蘇俄評論》,11卷2期,1937年2月。
2、 王智量:《論普希金、屠格涅夫、托爾斯泰》,光明日報出版社1985年出版。
3、 潘一禾:《讀解奧涅金的被“拒絕”,兼論“多余人”形象的重新評價》,《文藝理論研究》,1997年1月。
4、 楊懷玉:《〈葉甫蓋尼·奧涅金〉在中國》,《外國文學》,1998年第4期。
5、 張鐵夫等著:《普希金的生活與創作》,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出版。
6、 彭甄:《〈葉甫蓋尼·奧涅金〉敘事者形象分析》,《國外文學》,20xx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