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現狀與思考(論文)
;上做了很多有意義的工作。在中國引起了廣泛關注的外國課程模式或理論包括瑞吉歐方案教學模式、以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為基礎的高瞻課程、以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為基礎的光譜方案、蒙臺梭利教育教學法等等。 (三)幼兒園課程價值取向的多元化 課程價值取向是人們基于對課程總的看法和認識,在制定和選擇課程方案以及實施課程計劃時表現出的一種傾向性。不同的課程價值對課程的各個環節和部分起導向作用。 課程價值取向因時代的變遷而變化,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目前在我國,在信息技術發展、全球一體化以及知識經濟化的現實背景下,幼兒園課程價值取向呈現多元整合的趨勢。概括而言,當前主要的課程價值取向有三種,分別是知識本位的價值取向(此價值取向的課程重系統知識的學習,強調為未來生活做準備)、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此價值取向的課程注重課程與外部因素的互動)、人本位的價值取向(此價值取向的課程認為應從幼兒的興趣、需要出發安排課程,并把課程作為發展人的個性的基本手段)。 (四)幼兒園課程教材選擇多元化 與我國的義務階段教育不同,當前我國幼兒園課程沒有法定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各幼兒園及其教師主要從幼兒園自身的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各種可以利用的資源來構建課程,所以各幼兒園課程的相關教材各不相同。就目前來說,多數幼兒園的課程教材來源有以下幾種:公開發行的較權威的幼兒園課程的有關教材(每個幼兒園會選定一至二套);地方或區本教材、園本課程、網絡資源及其它資源等等。幼兒園課程教材選擇的多元化使幼兒園教師在設計和組織教育教學活動時可以充分根據幼兒的特點和發展水平靈活地選擇適當的教材,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更好地促進幼兒和諧并富有個性地發展。以——XX年我們對廣州市荔灣區幼兒園的調查為例,幾乎所有的幼兒園無論其幼兒園性質、幼兒園基本情況、教師素質存在怎樣的差異,在課程的教材選擇上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幼兒園的教材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幼兒園選擇各出版社出版的較權威的一至兩套教材作為全園通用的教材;(幼兒園通用教材使用較多的教材分別是是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紀幼兒園素質教育系列用書》、南京出版社的《幼兒園活動整合課程指導》、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幼兒園課程指導叢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幼兒園目標與活動課程》、《新天地學前班素質教育叢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幼兒園發展課程及活動建議》等。)第二類是幼兒園的園本課程或者特色課程教材;第三類是其它途徑獲得的教材內容,主要指網絡資源或從相關書籍、雜志中獲得的。 除課程以上幾個方面之外,幼兒園課程目標與內容、幼兒園課程評價模式等方面都趨多元化發展。因篇幅有限,在此不一一闡述。 二、當前我國幼兒園課程多元化之思考 幼兒園課程多元化是我國幼兒教育質量優質化的一個重要前提。多元化意味著多樣性和不同的選擇,但因種種原因在幼兒園課程的組織與實施過程中,因課程的多樣性或多元化出現很多沖突并對幼兒園教育質量的進一步提升產生消極影響。以下試圖就三個方面重點進行探討。 (一) 幼兒園課程繼承與創新的沖突 在世界日趨一體化、全球化的今天,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主要體現在對原有課程的改革、發展以及對國外幼兒教育課程和理論的大量引進和評價上。關于“繼承和創新”,魯迅先生在1934年的《拿來主義》一文中已做了最精辟的論述。簡而概之,魯迅先生告誡我們在對待外來文化時,不能“閉關自守”,也不能全盤“拿來主義”,而應在“拿來”時“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而在課程改革過程中,一些幼兒園或幼兒園教師仍容易出現所謂的“閉關主義”,對新的教育理念抱觀望甚至懷疑的態度;或全部的“拿來主義”,只是一味地照搬別人的東西。以幼兒園課程模式的改革為例,在我國幼教理論界對“分科課程模式”進行質疑的時候,有些幼教理論界或幼教實踐工作者一看到“區域活動課程模式”,宛如看到一根“救命稻草”,馬上全盤否定和摒棄“分科課程模式”,全盤引用“區域活動課程模式”。 那如何處理好幼兒園課程繼承與創新之間的沖突呢?筆者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