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總結
3.缺乏整體思考的主動積極
主動積極(proactive)現在是一種時尚。主動積極解決問題的意涵一般是說,我們不應一再拖延,而必須有所行動,并在問題擴大成為危機之前,加以解決。它被視為是消極被動的解毒劑。
4.專注于個別事件
某種解釋在某個片段范圍內或許是真實的,但是它們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使我們未能以較長遠的眼光來看事件背后變化的形態,并且未能了解產生這些形態的原因。專注在個別事件上,似乎是人類進化過程所養成的一種習性。令人憂慮的是,今天對我們組織和社會生存的主要威脅,并非出自突發的事件,而是由緩慢、漸進、無法察覺的過程所形成。
5. 經驗學習的錯覺
最強有力的學習出自直接的經驗。自幼我們透過直接嘗試錯誤,學習吃、爬、走和溝通,采取某個行動之后,先看看行動的后果,再采取新的行動。但是如果我們不再能觀察到自己行動所產生的后果怎么辦?如果我們行動的后果要隔一段時間才發生,或是發生在不直接相關的部門,我們如何從經驗學習?從經驗學習有其時空極限,因為任何行動在時空上都有其有效范圍,在此范圍內我們得以評估行動是否有效;當我們行動的后果超出了這個時空的范圍,就不可能直接從經驗中學習。
我們要更加有效地學習就必須去處這些學習智障,而這要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即我們下面所說的心智模式。
二、 心智模式:
如果你無法掌握契機和推行組織中的興革,很可能是因為它們與我們心中隱藏的、強而有力的心智模式相抵觸。上萬次的實驗結果都顯示,問題大部分源自人類思考與互動的基本習性,它超過了組織與政策特性的影響。為什么我們的老師會從原來的熱血青年變為失望和嘲虐的犬儒主義者? 無論是管理者、政府官員、社會工作者或其他角色,當面對這些復雜社會系統中令人不滿的問題,而試著有所作為時,常常因為看不到這些系統原理的運作如何阻撓行動,而感到非常氣餒。生態學家兼作家湯瑪斯(Lewis Thomas)將這種氣餒稱為“本世紀最嚴重的無力感之一”。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的線性思維模式。如果我換個思維方式,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這里我將介紹一下系統思維的基本概念和模式,并試圖用它來解釋我們碰到的問題。
系統思考的第一項原理:結構影響行為。即使是非常不同的人,當他們置身于相同系統之中,也傾向于產生類似的結果。但是當我們使用系統結構這個名詞的時候,必須了解的是,它不只是個人之外的結構。相反的,在微妙的人類社會系統中,結構的本質是微妙的,每一分子都是整體結構的一部分。這也就是說,我們有力量改變置身其中的結構,參與運作。然而,我們多半未能認知這樣的力量。事實上我們通常全然看不見這些結構怎樣運作,只發現自己不得不這么做。
結構性的解釋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只有它才能觸及行為背后的原因,并進而改進行為變化形態。生命的系統有其完整性,而其整體特性也因此顯現在外。組織也是一樣;要了解組織中管理問題的癥結,必須先了解產生這些問題的系統整體。只要我仍以事件來看問題,我還是會相信自己的問題是由外部引起的;是他們害我的。一旦我看清了造成問題的結構,我開始思索自己能夠做什么,而不是他們曾做了什么。
對于我們的問題,我們傾向于歸罪于外,是別人所造成。然而系統沒有絕對的內外之分;系統思考有時會將造成問題的“外”部原因,變成系統的“內”部原因來處理,這是由于解決之道,常常藏在于你跟你的“敵人”的關系之中。同樣,我們學校中的問題也不能單純地歸咎與教師的懶惰或管理者的無能,而是一個系統問題。
系統思考的第二項原理:補償性回饋(compensating feedback),意指善意的干預引起了系統的反應,但這反應反過來抵消干預所創造的利益。我們都曾有過面對補償性回饋的感覺:你愈用力推,系統反推回來的力量也愈大,于是你更辛苦地推,但愈是花更大的努力去改善事情,似乎需要愈大的努力去回應。我們在制定問題的解決方案時往往注重短期效果,而忽視了它的長期危害。
系統思考的第三項原理:“滯延”(delay)。《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志曾登載一幅卡通:有一個人坐在椅子上,推倒左邊的一個大骨牌。他告訴自己:“我終于可以松一口氣了。”然而他沒有看見那骨牌正要倒向另外一個骨牌,而后倒向另外一個,一個接著一個,骨牌鏈最后將繞一圈從他的右邊擊中他。這肇因于復雜的人類社會系統的基本特性:“因”與“果”在時間與空間上并不是緊密相連的。但是大多數的人往往假設因果在時間與空間上是很接近的。時間滯延是指行動與結果之間的時間差距。它會使你嚴重的矯枉過正,不是太過,就是不及,但如你看清它們,并善加運用,也能夠產生正面的效果。就像我們洗澡時要調節水溫一樣,你的行為愈積極,愈是猛烈地轉動水龍頭,要達到適當的溫度所花的時間愈久。這是一個具時間滯延調節環路的教訓:未經思考的積極行動常產生相反的結果。它會產生不穩定與振蕩,使你無法很快趨近目標。我們采取的很多措施在短期能可能看不到效果,但是長期往往會有影響,這需要我們耐心地等待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