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總結
另外一個例子可以從學校管理中找到。學校安排的制度由于教師缺乏積極性而無法實施,這使得管理者必須通過安排每一項具體事物來維持工作的正常進行。但是管理者這種家長式的管理從長遠進一步降低了教師的自主意識和自己監督和管理自己的工作的能力。這反過來印證了管理者心中關于教師是消極懶惰的印象,從而更加依賴于對每件事情都進行具體安排的癥狀解。而所謂民主的標準也逐漸變得不在重要,目標遭到侵蝕。
如何尋找杠桿解:想要扭轉舍本逐末的情勢,需要增強治本的反應與減弱治標的反應。組織的特性常顯示在如何處理舍本逐末情勢的能力上。增強治本的反應總是需要一個長期與共有的“愿景”。組織如果不能建立長期不斷創新的愿景,那么暫時解決短期問題的策略將取得主控地位。有時采用癥狀解有其必要性,但必須認清那只是為了延緩痛苦癥狀的權宜之計,此時最容易忽略的是,一旦壓力好緩,就停止尋找根本的努力。
實習月總結2(2)
一、 價值觀:我們為什么而工作?
現在的工作關已經由美國著名民意測驗專家楊克洛維琪(Daniel Yankelovich)所稱的“工具性”工作觀(工作為達到目的之手段),轉變為較“精神面”的工作觀(尋求工作的“內在價值”)。工業時代之初,人們1星期工作6天,才能賺得足夠的金錢,以取得食物與棲身之所。今天,我們大多數人在星期二下午就達成同樣的目標。傳統階層式的組織設計,并沒有提供員工自尊與自我實現這類較高層次的需求。而現代組織必須開始關照所有員工這些需要,否則管理效果不彰的現象仍會繼續下去。由于國家投入的有限和學校的性質使得學校不能使學校像企業一樣去贏利,我們教師的收入變得十分有限。但是我們是為金錢而工作么?金錢是我們的最終目標么?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問題永遠無法解決。但是可怕的現實似乎告訴我,教師們并沒有發現他們的終極目標,因而收入成為工作的唯一或者是最重要的理由。
當我們無奈地談論價值觀之難以改變,我們現在也知道了這是問題的根本解。我們需要去發現教師們的真正的精神需求。我們可以問自己:“如果我真的得到這個,它將帶給我什么?”許多人發現,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揭開了在目標背后更深的渴望。事實上,目標是為了達成一項更重要結果的、必要的中間步驟。我們有太多的理由需要錢了,還有社會地位,但是我們的條件又十分有限,因此我的建議是管理者可以繞過金錢對精神需求進行各種激勵。(具體的有歸屬感、成長感和成就感,我在上個月的總結中討論過了。)
這種工作觀的轉變直接要求個人與組織之間的關系餓轉變。把人員的發展看作達成組織目的的手段,會貶低了個人與組織之間關系的價值。個人不但要努力工作達成組織的愿景,組織同時也是達成個人愿景的平臺和依靠。這種盟約關系建立在對價值、目標、重大議題,以及管理過程的共同的誓愿上面。盟約關系應是和諧、優美與均衡的.
二、 組織愿景
如果有任何一項領導的理念,幾千年來一直能在組織中鼓舞人心,那就是擁有一種能夠凝聚、并堅持實現共同的愿景的能力。在我剛來這里實習的時候我就問我們學校的辦學理念是什么,我其實是想知道,在教師和管理者們心中對將來把我們學校辦成一個什么樣的學校存在的愿景。口號不是愿景,它必須是教師心中對學校未來的真實的設想。在有組織中,“愿景”是一種內心真正最關心的事。同時因為人們真正根在乎,自然會給與承諾;又因是在做真正想做的事情,因此精神奕奕,并充滿熱忱。于是當面對挫折的時候,他們會堅忍不拔,因為他們認為那是自己份內該做的事,覺得很值得做,意愿很強大,效率也自然提高。
愿景的作用在于當我們將“愿景”(vision,愿望的景象)與一個清楚的“現況景象”(相對于“愿景”的目前實況景象)同時在腦海中并列時,心中便產生一種“創造性張力”(creative tension),一種想要把二者合而為一的力量。然而大部分的人對它有所誤解。例如“張力’一詞本身含有焦慮或壓力的意味;但是創造性張力是在我們認清一個愿景與現況之間有差異之時,產生的那股正面的力量。由于創造性張力常常夾雜著焦慮、悲哀、氣餒、絕望或擔憂等感覺;以致人們易于將創造性張力與這些情緒混淆,甚至以為創造的過程就是處于焦慮狀態。因此很重要的是,了解因創造性張力而產生的負面情緒,并不是創造性張力本身,而是所謂的“情緒張力”(emotional tension)。比如說:如果不努力工作就會扣獎金,就要下崗,這種方式所產生的就是情緒張力而非創造性張力。
如果我們沒有激發組織的遠景,那么制度和活動就很難取得應有的效果。有些組織企圖設計一些強迫性的個人成長訓練課程。不論是多么的善意,這樣的課程必定會妨礙組織中自我超越的發展,因為這會和自我的選擇相沖突。至于核心的領導策略則很簡單:以身作則。自己先誓愿自我超越。顯然以文字或言辭宣揚自我超越的理念與方法,多少會開啟人們的心靈,但行動永遠比言談的效果來得大。鼓勵別人追求“自我超越”最大的力量,便是你自己先認真地追求自我超越。
我們學校的教師都風華正茂,都受過正規的師范教育,有扎實的基本功,我們的管理層也思想開發愿意變革,而國家對教育也更加重視,以后會投入更多。所以我相信我們是有條件去實現心中的愿景。正如狄更斯所指出,不論我們多么盲目,和懷有多深的偏見,只要我們有勇氣選擇,我們就有徹底改變自己的力量。
徐曉雷
.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