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州新建小竹樓記》教學設計
2、從課文第三段中,我們從作者的閑居生活中看到一個什么樣的作者形象?(閑居所著之裝——身披鶴氅,頭戴華陽巾,儼然隱居之示。閑居之樂——讀書,賞景,飲酒,品茶,送夕陽,迎素月,這樣的生活在作者看來是一種美好的境界。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超然塵世之外,與自然為伍,與日月相伴的作者形象,表現出作者身處逆境而豁達自適的樂觀情懷和對名利紛擾、富貴宦達的厭棄。身落塵網里,新在從容中。)3、在課文第四段中,作者將自己的竹樓與四大名樓作對比的意圖何在?(以樓明志。四大名樓高大華麗,卻是藏污納垢之處,我之竹樓雖然簡陋,卻盡顯高雅;聲色歌舞乃昏庸權貴和俗夫之事,非騷人之事;騷人自當持守高潔。于對照之中,再顯淡泊的志趣。)4、在課文第五段中,“豈懼竹樓之易朽乎?”與“庶斯樓之不朽也”是否矛盾?其中蘊涵了作者增樣的感情?( “豈懼竹樓之易朽乎?”是埋怨之語,四年之間,奔走不暇,可謂命運多舛,透出作者淡淡的無奈與哀怨;也是曠達之語,雖命運多舛然居竹樓一日,就當持守淡泊清雅一日,不必憂慮竹樓之朽。“庶斯樓之不朽也”則是對后人的深沉囑托,也是曠達語。天下際遇坎坷卻不肯流于世俗,不肯喪失品格的賢士很多,竹樓為我所建,也是為天下同命運的賢士所建。若后人知我修建竹樓的良苦用心,修葺使它不朽,則意味著不以屋喜,不以己悲的賢士品格不朽。這樣,無論“我”今后命運如何,都可告慰于心了。作者力圖以自己在艱難中對淡泊清高的執著去感動天下賢士,使得這種品格得到升華。——竹樓不朽,賢士的精神不朽!)教師在學生充分討論,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小結:(課件)竹樓之美 美在寧靜 (環境幽靜 心靈寧靜)竹樓之樂 樂在雅趣 (心歸自然 遠離塵俗)竹樓之雅 雅在高潔 (環境幽雅 為人儒雅 情趣高雅) 身處逆境 持守淡泊 莊重高潔四、體會文章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學生討論:同樣是在黃州,同樣是遭貶謫的命運,同樣是豁達自適的胸懷,蘇軾寄情于雄偉壯麗的赤壁,而王禹則對黃州遍地生長的竹子情有獨衷,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竹對于中華民族來說實在不是一種平凡的植物,它常常作為倚重人格力量、人格理想的象征。蘇軾說:“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于潛僧綠筠軒》)鄭板橋說:“蓋竹之體瘦勁孤高,枝枝傲雪,節節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氣凌云,不為俗屈。”(《鄭板橋集補遺》)千古以來文人雅士,多樂以竹為對象吟詩作文作曲繪畫,表現狷介人格,展露隱逸意趣。王禹偁被貶黃州,而其地多竹,這就自然地使他借竹來抒發自己的身世之嘆。作者沒有正面描寫竹、贊美竹,而是描寫以竹所構建的竹樓,實際上是他的“心靈宅宇”。“托物言志”是指通過描寫客觀事物,寄托、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這種抒情的方式委婉的表達作者的心志,比起直接抒情明志更顯得含蓄雋永,意味深長。你還能舉出幾例嗎?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