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教案
“中無定體,隨時而在”。無過無不及的中,得之不易,但不會一成不變,隨情況變化而隨時變化。孔子說“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而無忌憚也。”(《中庸章句》)“時中”,就是因應不同時機,揆情度勢以求中。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茲(原文有金字旁,音zi)基(田器也),不如待時。”(《孟子.公孫丑上》)
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對於革命基本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
孔子說“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就是說人處在富貴的地位就按富貴者的情況行事,處在貧困的境地就按貧困者的情況行事,處在不開化的夷蠻之地就按夷蠻的情況行事,處在患難的境地就按患難中的情況行事,一切都要腳踏實地,從實際情況出發。
禹、稷三過其門而不入,茍不當其可(如果不通權變),與墨翟“兼愛”極端無異;顏回在陋巷而不改其樂,茍不當其可,則與楊朱“為我”(唯我)極端無異,都不值得贊美和效法了。古禮有男女授受不親之說,有個死腦筋的人問孟軻“嫂溺(落水),則援之以手乎?”軻曰“嫂溺不援,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在教育上,孔子曾給予子路和冉由相同的提問以不同答覆。因為子路保守,孔子著重鼓勵;冉由激進,則強調求穩。在要不要做官的問題上,孟軻有句話“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知夫子者也深矣。
華爾街基金經理,必須因應市場變化及時調整投資組合(portfolio)。基於避險原則設計的對沖基金(hedge fund),要不時調整策略。投機性的“當日交易”(day-trading)者更要瞪大眼睛把握分分秒秒的市場脈動。
治世大赦謂得中,亂世用重典亦為中。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發展變化。英國著名詩人雪萊寫過一句貌似悖論的警句“唯一不變的就是變”。所謂中,即中庸決策的答案,當然要隨時間和條件的改變而改變。所以貫徹中庸之道,做什麼事情都要從實際出發靈活應用,見機行事,不應拘泥於某種主義、教條而固步自封,不敢越雷池一步。執中而不知權變,猶“執一”也。孟軻稱“執一”為賊道,舉一而廢百也。
此言“道之所貴者中,中之所貴者權”也。
從以上“允執厥中”、“過猶不及”、“和而不同”以及“所貴者權”(君子時中)四條綱領可見,中庸之道是一種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追求最佳效果的科學方法論。其特點為反對走極端,主張在異見、對立之間尋求協調統一,找出對各方統籌兼顧,具有寬大包容性和廣泛滿意度的黃金中道,體現了和平理性、穩步漸進、損失最小、收效最大,以實現調諧為目的的優化決策路線。
中庸決策路線在社會政治實踐中,不能指望得到象微積分習題或工程設計計算那樣精確度的解答。由於人們認識上的局限性和復雜事物難以預測的變化,使得社會科學意義上最好的中,也只能是數學觀點上的近似解,而且難免偏差以至錯誤。但是如果一旦建立一種不斷求中的機制(而非一時一事僥幸取勝),具備了自我完善的良性反饋調整能力,就像以理想的“中”為中軸線,那真實決策好比在這根中軸線上下左右圍繞行進的收斂曲線,其偏離和時滯不至於太遠太久,萬變不離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