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教版選修15《論述文選讀》全部教案1
需解釋的術語及參考答案:
全——(藝術)極豐富地全面地表現生活和自然。
粹——(藝術)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現生活和自然。
全與粹的關系——既粹且全,辯證地結合、統一。
典型化——對生活和自然加以提煉,去粗取精,提高,集中,達到全和粹辯證地結合、統一。(指導學生對課文內容加以綜合,從典型化的過程、目標兩方面組織答案。)
自然主義——只講“全”而不顧“粹”。
形式主義——只講“粹”而不能反映“全”。
現實主義——以粹概全,全和粹辯證地結合、統一。
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實”——畫面中的實景、真境。
中國傳統繪畫中的“虛”——畫面中的空景、神境(或“藝術空白”)。
舞蹈精神——由舞蹈動作顯示虛靈的空間的藝術特征。
師生共同總結:
洪眆思(洪昇):詩要求“完整”,即“實”,
司寇(王漁洋):詩要求“精粹”,也即“虛”,
作者(趙執信)“完整”、“精粹”缺一不可,應詩寫出一鱗半爪而不支離破碎,這就是虛實結合!
(3)本文作者通過對洪、王、趙主人觀點的評述提出了怎樣的看法?
提示:作者認為洪升重視全面忽略了粹是自然主義;王士祺看重一鱗一爪而忽視全體是形式主義;趙執信指出一鱗一爪的表現方式要能顯示龍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是中國藝術傳統中的現實主義。作者贊成趙執信的觀點,提出全和粹要辯證地結合、統一,在藝術表現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
(4)深人討論問題,把握文章的精粹。 課文提出,“王漁洋、趙執信都以輕視的口吻說著雕塑繪畫,好像它們只是自然主義地刻畫現實,這是大大的誤解。”啟發學生,結合個人欣賞藝術的體會,談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提示:首先,王、趙的看法是片面的。課文指出,中國大畫家所畫的龍,正是“云中露出一鱗一爪”,“卻使全體宛然可見”。
但是,那種繪制全龍、須眉畢現的雕塑繪畫一定就是自然主義因而不足取嗎?可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允許對課文的觀點補充、修正。例如下述說法:
繪制全龍功不可沒。世界上本沒有龍。龍是畫家、雕塑家想像的產物。藝術創作中先有了完整的龍的形象,畫家、雕塑家才能從龍的全體出發畫出龍的一鱗一爪,才能通過一鱗一爪反映龍的全體。觀賞者心目中也要有龍的完整形象,在看了畫上的一鱗一爪之后,全龍才能在想像中再現出來。
以具有象征作用和概括力量的一鱗一爪表現全龍是以粹概全;以全龍表現神話世界也是以粹概全。對于整個神話世界來說,全龍成了精粹的“一鱗一爪”。所以繪制全龍不能一概否定。
拓展: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正是通過有形的“實”來推知無形的“虛”,從而創造更廣闊的意境,表現更豐富的生活!
3、作者選取了哪兩種中國藝術進一步闡述虛實相生的手法?
明確:繪畫、戲曲。
那副著名的《深山藏古寺》,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畫面只有崇山峻嶺、山路蜿蜒,一個小和尚在山下河邊打水┅┅古寺“虛”掉了,但并不等于沒有,不然小和尚從哪里來,又到何處去,自然從古寺來,再回古寺去,這也是“實中藏虛”。
比如齊白石畫蝦,早期畫了十只蝦足,后來減少為八只,晚年時只畫了五只蝦足。齊白石畫蝦沒有畫水,本來活著的蝦只能生活在水中,畫活蝦就要畫水,但齊白石把水省略掉,畫面上用大片的空白代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