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教版選修15《論述文選讀》全部教案1
3作者是如何說明建筑中重復與變化有機統一的原則的?
學生閱讀、討論后明確:
從第8段到最后,作者通過舉我國建筑的實例,來具體說明闡釋中心觀點。
具體說,第9段以人民大會堂為例,第10、11段以明清故宮為例,第12段以頤和園諧趣園為例,第13、14段以頤和園長廊為例,15段舉世界建筑史上的建筑為例加以說明。
4以上例子有何不同?有無重復之嫌?
討論明確:有詳細、具體舉例,如明清故宮、頤和園長廊;有略舉,如頤和園諧趣園;有概括舉例,如世界建筑史上的例子。舉例在重復中有變化,既讓人信服,又不給人以重復累贅之感,是我們在寫說明類的文章中應該學習的。
5文章最后一段談的什么?有何意義?
討論明確:此段指出寫這篇文章的現實意義,即現實的建筑中,存在著重復與變化不能很好統一的問題,給百姓生活帶來不便,或影響美觀,應該引起建筑師們的注意。
三、品讀重點語段,具體體悟語言
1作者在說明頤和園長廊(第13段)時,運用了一大段看似繁復的說明語言,說說這樣寫的效果。(先請學生朗讀此段)
討論發言:20個一連串的“一根”以近乎夸張的“重復”強化了“方”“圓”“八角”“六角”……的所謂“千變萬化”的蕪雜和“荒謬絕倫”,從而生動說明了“重復與變化相統一”的必要。這一段語言啟示我們,說明文并不排斥形象生動的語言,也不排斥以大膽的假設來說理的方式。
2舉出本文其他能夠通俗、明白、形象地說明事理的語言。
比喻說理:15段“每一條街都是一軸‘手卷’、一首‘樂曲’”。
風趣而生活化的說理:16段“即使它們本身各自都很美觀,放在一起就都‘損人’且不‘利己’,‘千變萬化’到令人眼花繚亂”。
3談談本文在結構、語言或舉例方面有無體現“重復與變化”的原則。(說明:加深學生對“重復與變化相統一”的理解)
明確:
結構——音樂、舞蹈、繪畫、建筑,變化的是不同藝術獨特的表現方式,相同的是不變的藝術規律;本文通過一次次重復強調了在“千變萬化”的藝術創造中“千篇一律”的藝術規律。
語言——第13段即是一例,通過“重復”使用“一根”與設想柱子形狀的“變化”,說明因為沒有了持續性帶來的視覺效果的差異。
舉例——重復中有變化(前面已提到過)。
小結:借助其他藝術形式循序漸進的解說方式,體現了作者廣闊的視野及深厚的積淀,作者不愧為是學貫中西的學者型建筑師;平易樸實、明白曉暢的說明語言,使文章讀起來親切易懂。
第二課時
四、探討與拓展(說明:這個環節是學生活動,在上一課時結束后,事先為學生設計幾個探討與拓展的話題,學生可以分成小組任選一個話題或另立題目,分頭做本課時的匯報準備,鼓勵學生各抒己見,有自己獨到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