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下漫筆(節選)教案
第三部分(第12~14段),諷刺當時的現實,實際上還是循環在這兩個時代的陰影里,帝國主義、封建軍閥統治下的中國實際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
文章由第一部分的引子,引出第二部分的觀點,第三部分以諷刺現實、展望未來作結。
這樣劃分的理由是:由對現實的抨擊,轉到對封建社會歷史的批判,再回到現實,提出使命。
3.怎樣理解"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喜歡"?這句話與上下文有何關系?(此題幫助學生理清文脈,弄清段落之間的內在聯系,訓練其思考問題的整體性、條理性和嚴密性)
明確:"極容易"說明中國"亂"的時候多,百姓想做奴隸而不可得,所以寧愿在"治"世里做奴隸,一旦得到滿足,自然"萬分喜歡"了。這句話是在前三段事實基礎上的推論,第四段則是對這句話的補充說明。
4.作者把中國百姓在幾千年封建社會歷史中的處境概括為:"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試從文中找出上述論斷的依據,然后談談你對這種觀點的看法。(此間觸及全文的關鍵,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精髓)
明確:作者把中國歷史概括為兩個時代的依據--
①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在"亂"世,連奴隸(牛馬)也做不成,所以情愿做"治"世的奴隸(牛馬)。
②百姓渴望有人定出奴隸的規則,過"治世"正常的奴隸生活,一旦有人出來定了規則,便"萬姓臚歡"了。
③中國歷史總陷入"一治"(暫時做穩了奴隸)"一亂"(想做奴隸而不可得)的循環怪圈之中。
由此可見,兩個時代的概括是和上下文關聯著的。
這篇文章表現了魯迅前期作為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所具有的徹底的毫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精神,但是,魯迅當時還不是一個階級論者,他一方面指出了中國人民做了幾千年奴隸,而另一方面則忽略了中國勞動農民幾千年來進行過無數次的農民起義斗爭。
5.作者說:"現在人了哪一時代,我也不了然。"真的不了然嗎?(從"國學家文學家道學家"熱心提倡復古,"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可以推出"現在"是什么樣的時代)
明確:這是一種委婉的說法,具有諷刺意味,從反動文人提倡熱心復古,可知現在正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
6.魯迅號召青年創造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是怎樣的時代?
明確:"第三樣時代"是指走出"一治一亂"的中國封建歷史循環的怪圈而邁向自由和民主的時代,老百姓也告別"想做奴隸而不得"和"暫時做穩了奴隸"這兩個時代,體現真正做"人"的價值,成為社會的主人。
五、布置作業
1.誦讀課文,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
2.根據課本練習二、三,揣摩課文的重點語句,體味課文所表達的情與理。
附:板書設計
指明奴隸地位 哀其不幸
批判奴性思想 怒其不爭
呼喚新的時代 熱切期盼
第二課時
一、咀嚼鑒賞
從全文的整體出發,在理清脈絡、理解文章內容的前提下,抓住精華,以點帶面,揭示規律,教給學生怎樣閱讀,怎樣欣賞,以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1.扣題解讀,領悟以小見大。
這是一篇雜文,雜文是散文的一種。五四運動以來雜文十分流行,其特點是借事抒情,夾敘夾議,意味雋永。《燈下漫筆》的"漫筆"原意為隨手寫來,不拘一格,既放得開,又收得攏。作者筆觸所及,牽涉中國幾千年歷史,從軍閥到商民,從皇帝到"奴隸",從舊歷史學家到復古主義者,從平民百姓到現在的青年,都一一透視出他們的歷史地位,作者善于以小見大,從現象到本質,顯示了高度的概括力,強大的穿透力和深刻的批判力,魯迅的筆如匕首、投槍,直刺封建專制主義和蒙昧主義,戳穿了反動統治者和御用文人的畫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