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下漫筆(節選)教案
3.欣賞語言,把握感情基調。
魯迅作品非常具有個人風格,他的作品不用署名,單看語言,就能辨識。他的雜文更有個性化特色。一般雜文,以說理抒情為主,語言要好,實在不容易。魯迅雜文以個性化著稱,雙關、反語等使用起來得心應手,處處可見幽默、諷刺、嘲笑。而魯迅雜文的最大特色是它的形象性,用極為形象的語言造成意象來進行高度哲理化的議論。這就使語言具有無比的力度。像匕首。似投槍,刺向敵人,無法招架。《燈下漫筆》中,他將中國人的歷史概括為兩個時代,"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總共20個字,就概括了千百萬中國人所經過的歷史;它高度濃縮,勝過某些史學家的"巨著",它有雷霆萬鈞的力量,砸向封建專制暴君,分量之重,實屬罕見。
這篇文章的語言力度還表現在用字用詞上,如"蔡松坡先生溜出北京"的"溜","歷來所鬧的就不過是這一個小玩藝"的"鬧","中國的百姓是中立的"的"中立"等,在文章中俯拾即是,它們準確形象,人木三分,概括了現象,揭示了本質,顯示了語言的威力。
本文雖多為冷靜的理性分析,但也不乏濃郁的抒情。"'將人不當人',不但不當人,還不及牛馬","亂離人,不及太平犬",這是恨封建社會的黑暗;中國百姓,"強盜來了,就屬于官,當然該被殺掠;官兵既到,該是自家人了罷,但仍要被殺掠,仿佛又屬于強盜似的",這是哀百姓之不幸;當牛做馬,"情愿自己尋草吃",誰"定下什么奴隸規則來,自然就'皇恩浩蕩'了","萬姓臚歡"了……這是怒中國人沉睡之不醒;至于對舊史學家和復古主義者的揶揄諷刺,更是入木三分。總之,全文將憤怒、同情、批判、諷刺熔于一爐,使情感和理性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理中生情,情中化理。
4.抓住關鍵,把握文章主旨。
全文由現實寫到歷史,再從歷史回到現實,從逐層深人中,前后推論說了三個關鍵語句。①"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喜歡。"②"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③"而創造這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這三個關鍵句,基本上體現了本文的主題思想。由此可知,抓住一篇文章的關鍵語句,往往就抓住了總括文章主題思想的鑰匙。
二、布置作業
1.閱讀下面兩組文字,說說畫線部分的異同。
a.任憑你愛排場的學者們怎樣鋪張,修史時候設些什么……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
b.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狂人日記》)
*劃線部分都高度概括了封建社會歷史的本質,但第一句是從百姓所處地位而言,第二句是從統治者殘酷統治和壓榨百姓而言。
a.自然,也不滿于現在的,但是,無須反顧,因為前面還有道路在。而創造這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
b.所謂中國的文明者,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謂中國者,其實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的筵宴的廚房……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毀壞這廚房,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燈下漫筆》第二部分)
*都指出了青年的使命,但第一句側重創造新時代,第二句側重破壞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