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伯克段于鄢》教案
“爾有母遺,衣我獨無” (非復前日含毒惡甚)
“其樂也融融” (則知其前之陰毒也)
“其樂也泄泄” (從前一路刻毒慘傷之心)
“毒”字用了九次,歸結為一句話“殘忍之尤”。
3、教師:古人評左公從儒家的正統理念出發,大多將莊公作反面教材,所以很多人認為
a 陰險狡詐 b 老謀深算 c 心機深藏 d 心狠手毒
今天的我們應該怎么看待這個人的所作所為。他到底是巨奸還是理智明君?請大家發言(討論)從不同角度,學生們會有不同的看法,教師應提供相關資料幫助學生梳理,并肯定一些言之有理的觀點。
六、總結
1、剛才圍繞著對鄭莊公的評價這個核心問題說的很好,限于時間問題,今天只能到這兒,有時間我們還可以就其他問題進行討論。
2、關于莊公,無庸置疑,他是主要人物,孔子借這個人物表現什么?(見后附錄)
七、課后作業:
要求:修改自己的論文,最好打印入盤。
板書設計:
姜氏厭惡鄭莊公,偏愛共叔段。
(矛盾的開端)
共叔段擴張勢力,鄭莊公虛偽應對。
(矛盾的激化)
鄭莊公 共叔段
鄭伯克段于鄢的經過。
(矛盾的解決)
莊公幽禁姜氏及母子和好如初。
(矛盾的解決)
附錄一、課上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資料補充
1、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春秋》里能體現出儒家的觀點。孔子以“仁”為核心,講究追求“禮”。按儒家的正統倫理道德觀念,要求六條,也就是六個字:義、行、慈、孝、愛、敬,即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是處理好君臣、母子、兄弟的倫理關系的準則。恐怕作者是借這事諷刺這里面的人都不遵守“禮義”,這才是孔子的本義。莊公治國要治,要仁治要禮治。
2、《左傳》的作者是誰可能還有爭論,但他是站在儒家的立場上看待這一切,看到的是權勢相爭的殘酷和人性的泯滅。如果孔子的看法有點憤恨或失望的話。《谷梁傳》解釋春秋大義比較準的,大家看這段解說(課件)
“克”是什么意思?能夠做到呀。能夠做到什么呢?能夠殺人呀。為什么不說殺?這樣可以看出段擁有士兵和百姓。段是鄭伯的弟弟。怎么知道他是弟弟呢?殺了世子或同母弟的,稱為君。因為他稱作君,所以知道他是弟弟。段的弟卻不稱弟;是公子卻不稱公子,是貶低他呀。段喪失子弟的道理。責備段,但更責備鄭伯。為什么更責備鄭伯?更責備鄭伯的千方百計地蓄謀干成那殺人的事。
“于鄢”,就是很遠的地方。這就如同說鄭伯從他母親的懷里奪過來殺死似的,這是更嚴厲責備他的呀。那么作為鄭伯應該怎么辦?要慢慢地去追那逃賊,這是愛自己親人的正確做法。)
“然則為鄭伯者,宜奈何?緩追逸賊,親親之道也。”
“要慢慢地去追那逃賊,這是愛自己親人的正確做法!”
感到如何?迂腐滑稽!
左丘明呢?恐怕還想為其開出一劑良藥;只要孝心永存心中,一切都可變的美好,所以他寫了后半截的故事。(182個字)只不過這場宣揚孝心的過程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如同在看一幕丑劇。那種表演令人作嘔!反映出儒家的禮教觀念的尷尬。
3、不少同學問到“道為母子為初”,怎樣如初的問題,供大家思考。我個人理解是如“沒有撕破臉之前”,放逐之前,“心里當寇仇,臉上涂蜜油”那樣吧!骯臟的政治角逐,人性的泯滅,哪能是善良而又天真腐迂的儒生們提倡的孝能解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