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娓娓與喋喋》教案
教案設計[教學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作者及其創作特點。
二、理解課文的結構思路。
三、引導學生細心品味課文的語言。
[教學重點及難點]
讓學生品味課文的語言,使其掌握基本的鑒賞語言的角度、方法。
[教學方法]
討論點撥相結合。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說話是日常生活中最為普通、最為常見的現象之一,有的人說話娓娓而談,意味深長,有的人說話喋喋不休,口若懸河。其實說話的形式有好多種,那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著名詩人、散文家余光中的《娓娓與喋喋》這篇課文。
二、作者介紹(出示投影)
余光中,1928年生,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蘇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后轉入廈門大學),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就讀于中國臺灣大學外文系。1953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后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臺后任詩大、政大、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中國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余光中是個復雜而多變的詩人,他變化的軌跡基本上可以說是中國臺灣整個詩壇三千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后回歸。在中國臺灣早期的詩歌論戰和70年代中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中,余光中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
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時代,筆尖所染,不是希頓克靈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釀業無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80年代后,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愁詩,對鄉土文學的態度也由反對變為親切,顯示了由西方回歸東方的明顯軌跡,因而被中國臺灣詩壇稱為“回頭浪子”。從詩歌藝術上看,余光中是個“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詩人”。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一,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圣節》《白玉苦瓜》等十余種。
《娓娓與喋喋》是一篇精彩的小品文。作者對兩人對話、幾人聚談、自我的沉思默想等說話形式的分析鞭辟入里,或妙語解頤,或善意揶揄。作者的學識、智慧、才情、文采自然流露,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品位。
三、具體研習課文思路
1老師范讀,學生認真聽讀。
2學生自由練習朗讀,初步領會本文的思想內容。
3分析文章的結構思路。
提問:從結構方面來講,本文可分為幾個部分,寫了哪幾方面的內容?
學生討論后回答,然后老師總結歸納:本文可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1段)主要說人的一生說的話很多,說話的多少、目的等因人而異。這段起引入話題的作用。
第二部分(2—8段)是課文的主體部分,主要是對兩人說話、幾人聚談、自我的沉思默想三種形式進行分析。這一部分又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2、3段)對兩人對話的談話形式進行了分析。
第二層(4—6段)對幾人聚談的談話形式進行了分析。
第三層(7—8段)對自我的沉思默想這種談話形式進行了分析。
四、品味課文的語言和寫作特點
1著名文學評論家樓肇明這樣稱贊余光中的散文“氣勢寵大,語言猶如閱兵方陣,排山倒海,萬馬奔騰,并具有深刻的幽默感”。你覺得是不是這樣?請找出相關語句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