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的起源與特點》教學設計
不在《花間集》、不屬花間派的五代詞人中還有三位大詞家,那就是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馮延巳。他們一部分詞與花間派的題材、風格相近,只不過反映的是宮廷貴族的私情密約、風流逸樂的生活,在藝術境界上,則委婉蘊藉,有明顯的提高。另一部分風格哀怨的抒情詞,特別是南唐亡國以后,李煜過著“日日以眼淚洗面”的臣虜生活,所作之詞,盡是傷悼身世遭遇、寄托故國之思的哀音,這就一掃“為側艷之詞”的花間風格,而以純樸的白描手法來抒發內心真實而深切的感受,把詞境推向了唐五代詞的藝術最高峰。
北宋前期的詞是唐五代詞的延續,雖題材略有擴大,但基本上仍不出愛情、相思、離別、游宴、賞景等范圍,如歐陽修這樣的大作家,許多嚴肅的內容都見諸其詩文而并不寫在詞中,這就是詞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傳統題材內容對作家影響的具體表現,因此論詞者有詞是“艷科”的說法。另一方面,歐詞與馮延巳詞又常常相混,還混作二晏詞,這又說明歐陽修、晏殊、晏幾道等人的詞與五代馮延巳詞在題材風格上并沒有太大的區別。
在柳永之前,從中晚唐到北宋初,詞基本上都是抒情的小令,且已發展到了極高的藝術水準。柳永創作了不少慢詞,提高了詞體的表現能力,擴大了詞的題材領域,是他對詞發展史的一大貢獻。他是一位長期出入于妓館教坊的落魄文人,對當時都市生活的需求和市民的心態都有相當深刻的體驗和理解,加之又有詩歌才能和音樂素養,所以他的詞寫出來,便廣為流傳,所謂“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此外,長于寫慢詞的尚有張先、秦觀等人,他們也都為詞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詞發展到這一時期,作者既多,詞體漸漸不依附于音樂而成為獨立文體的傾向也就自然產生了。同時,打破詞只寫綺語艷情、限于狹隘題材的傳統觀念而用來反映更廣闊、更豐富的現實生活及感受的革新想法也隨之而產生了。蘇軾以他非凡的天才開始了這方面的實踐嘗試。他放筆揮灑,詼諧談笑,深沉感慨,把詠懷古跡詩的內容寫入詞中,這就是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此外,如圍獵、記游、述夢、詠物、感慨人生、隱括唐詩、唱和古人、酬答朋友,以及描寫農村風物等等,都一一入詞。詩與詞的界線被沖破,詞的傳統婉約風格被改變,詞的題材內容得到了解放,蘇軾被稱為詞豪放派的代表。在東坡之前,范仲淹曾以《漁家傲》(塞下秋來)寫過邊塞征戍事,可謂開了豪放詞的先河,但終究只是偶作。東坡詞雖對詞的傳統是一次巨大的沖擊,但當時并沒有形成氣候,倒是招來了一些譏議,說他的詞是“長短句中詩也”,“不協音律”,“要非本色”等等,只是到了南渡后,他的影響才顯示了出來。
蘇軾的實踐證明:詞是可以脫離音樂而成為獨立文體的。但更重要的是社會需求,當時社會上對合樂的歌詞的需要并沒有減低,僅僅把詞當作一種新詩體來創作的人,難免會被人譏為不能歌、不懂協律,即便他才名高如蘇軾。這樣,到北宋末期,詞風就又回到講求音律的路子上去了。宋徽宗設立了一個“大晟府”,相當于漢代的樂府機關,延請了一批精通音律的人來整理樂曲,制作歌詞!昂靡魳罚茏远惹钡闹馨顝┖汀霸v詩賦科老手”萬俟詠就成了大晟府的主持者,他們奉旨“依月用律,月進一曲”,凡所制作,都成為典型而被人所效仿。周邦彥也確是一位天才,他既精音律,又善辭章,能寫出保持傳統風格,投合上至宮廷貴族、下至市儈妓女各階層人的口味的音律優美的詞曲來。所以舊時被推祟為宋詞的集大成作家,也被人稱之為格律派。李清照是這個時期的最后一位天才的女詞人,她的詞清新婉約,但不綺靡浮弱,有一部分已是南渡后感嘆身世不幸之作,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她與周邦彥等人的詞風并不一樣,但也極講究聲律。在創作上主張“詞別是一家”,不應與詩相混;又自視極高,對諸多前輩詞家包括蘇軾在內,都有過尖銳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