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以德》教案1
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在農業社會土地和糧食關系民生和國家政權,是至關重要的,古代皇帝和諸侯都祭社稷,后來就用“社稷”代表國家。
無乃爾是過與:“無乃……與”,是表示反問的一個問式,相當于“恐怕……吧”。“過”是指責的意思,《過秦論》的 “過”也是這個意思!斑^”的賓語是“爾”,即你們。“是”是我們在本文所要掌握的一個重點實詞,“是”在文言文中最基本的用法是指示代詞,解釋為“這”,后面的“是社稷之臣也”“是誰之過與”“夫如是”都是這個意思。老師特別要提醒同學注意,“是社稷之臣也”這個“是”看起來非常像現代漢語表示判斷的“是”,其實不是,到漢代以后,“是”才有用于表判斷的,如“問今是何世”“不知木蘭是女郎”等。“是”在古文中也有表示與“非”相對的概念,如“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至于本句的“是”也是代詞性的,復指前面的“爾”,起提賓的作用。同樣的用法有“惟余馬首是瞻”“惟命是從”“惟利是圖”等。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痹唬骸笆囚斂浊鹋c?”曰:“是也!痹唬骸笆侵蛞印!眴栍阼钅纭h钅缭唬骸白訛檎l?”曰:“為仲由!痹唬骸笆囚斂浊鹬脚c?”對曰:“然!痹唬骸疤咸险,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比辟世之士哉?”
既來之,則安之:課文中“來”和“安”都使動用法,意思是使遠方的人來歸順以后,就要使他們生活安定,F在這個成語是指既然來了,就要安下心來,跟原來的意思有些不一樣。
愚不可及 是可忍孰不可忍
設計意圖:
這里所列的字重點在有古今異義的,且是常用的。對古今異義的重在比較,教時還可再補充點例句。對常用的如:“社稷”、“國家”、“道德”,教師可作更為廣泛的闡釋。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這句話主語是“君子”,謂語是“疾”,賓語是“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難點在理解賓語的意思,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心里明明想得到某樣東西,卻不肯直接說出來,即“舍曰‘欲之’”,然后找一個借口,編一套理由把它拿過來,即“必為之辭”。這種態度是君子討厭的,不但個人的道德不應該,政治的道德更不應該?鬃邮紫攘R冉有的這種態度。
成語:禍起蕭墻 分崩離析 鳴鼓攻之
2、背誦并深刻領會以下文句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設計意圖:
這些名句與成語,意蘊深刻,至今還活在人們的語言中,極富生命力,所以先要學生背下來,然后慢慢品味其意思。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第二教時
本教時主要在總體上探討文意與孔子的思想,教師應學生充分發言,然后作引導歸納、總結。
探究一:孔子一方面主張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寧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沒有矛盾?怎樣理解“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這句話?
從孔子“均無貧”、有若“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等言論看,孔子是認識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張就否認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說,是在特定的語境下對教民思想的強調?鬃诱J為,于統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愛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為統治者的最根本的條件,這是一票否決的事。這也體現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朱熹說::“民無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無信則雖生而無以自立,不若死之為安。故寧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寧死而不失信于我也。愚謂以人情而言,則兵食足而后吾之信可以孚于民。以民德而言,則信本人之所固有,非兵食所得而先也。是以為政者,當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不以危急而可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