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中語文一輪精品復習學案新聞、報告文學
XX高中語文一輪精品復習學案
必修一 第四單元
新聞、報告文學
【單元解讀】
一. 高考目標
閱讀評價中外實用類文本。了解傳記、新聞、報告、科普文章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xiàn)手法。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內(nèi)容、構(gòu)成要素和語言特色,評價文本產(chǎn)生的社會功用,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1.分析綜合 c
(1)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語言特色,把握文章結(jié)構(gòu),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xiàn)手法
2.鑒賞評價 d
(1)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
(2)評價文本產(chǎn)生的社會價值和影響
(3)對文本的某種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斷
3.探究 f
(1)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fā)掘文本的深層意蘊
(2)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終點和難點,提出自己的見解
二、單元復習
本單元屬于“溝通與應用”板塊,學習新聞和報告文學,所選的都是這兩類文體中的典范作品。詹姆斯•賴斯頓說過“19世紀是小說家的時代,20世紀是新聞記者的時代”。雖然有點夸大其詞,但我們周圍何曾離開過新聞?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我們每天要接觸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一個渠道就是各種媒體的新聞報道。
新聞作品的樣式很多,本單元所選的文章主要有兩類:新聞特寫和通訊。
新聞特寫是一種以描寫為主要手法,攝取新聞事實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現(xiàn)力的片斷和場面,形象地再現(xiàn)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的報道形式。它不像通訊那樣要求寫新聞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全過程,而只是選取全過程中最富特征的一兩個片斷、場景來加以刻畫,將它們繪聲繪色地描繪出來。它所刻畫的,是新聞事物的“橫斷面”,是“一串葡萄”中的“一個特別碩大的葡萄”,是“一串珍珠”中“一顆特別明亮的珍珠”。因此,其報道面比通訊更為集中、更為細膩。在表現(xiàn)方法方面,新聞特寫的主要手法是描寫。它采用細描為主、白描為輔的手法,對所要報道的事物、人物或景物進行精心刻畫,再現(xiàn)新聞現(xiàn)場的具體情景。它當然也使用敘述。有時還采用議論手法,但這些手法畢竟處于次要地位。《別了,不列顛尼亞》《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屬于這一類。
通訊是一種采用多種表現(xiàn)手法詳盡生動地報道新聞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聞體裁。它的特點是:
詳細深入,過程完整──它不僅要把所報道的新聞事件或人物的概況、結(jié)果告訴受眾,還要用生動具體的事實,詳細地交代新聞事物發(fā)展變化的過程,交代它的起因、發(fā)展、高潮和結(jié)局,寫出其完整的過程,使受眾明了新聞事件到底是怎樣發(fā)生的,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詳細過程是怎樣的;
生動形象、具體感人──通訊對新聞事物或人物的反映,不能僅僅停留在結(jié)論上,而要以形象化的事實、情節(jié)化的描述來具體反映事實,繪聲繪色地描繪出所報道的新聞事實的詳細運動狀態(tài)和人物活動的經(jīng)過,給受眾以形象感;
議論抒情并用,感情充沛──通訊不僅要記敘事實,寫出新聞事件的基本情況和經(jīng)過,還要通過議論、抒情等手法,直接抒發(fā)作者的主觀感受,表明作者的立場和愛憎,從而比消息更有感情色彩、更有理論性 。
《短新聞兩則》
這是兩則現(xiàn)場短新聞,記者在現(xiàn)場,以眼睛為“攝像機”,以耳朵為“錄音機”,簡筆勾勒出清晰可視的一個個場景、一幅幅畫面,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別了,“不列顛尼亞”》記錄了英國撤離香港的一系列場景;《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則直接講述了記者自己參觀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所見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