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技術源于人類的需求和愿望(地質版)
第一章走進技術世界
第一節技術源于人類的需求和愿望(教案)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教材通過大量豐富多彩的實例,展示了技術起源的歷史場景,深入淺出的解釋了技術的內涵,辨證的分析了技術的兩個重要屬性,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并且文字、圖片等資料的大量使用,使課程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教情分析
由于是通用技術的第一節課,教師在課前應搜集足夠的教學資料,以便在教學過程當中根據課堂情況,隨時穿插引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實現教學目標。通過教學要讓學生明確課程意義、內容、要求和學習方法。為達上述目標,教師要用親切、充滿激情的語言和生動的事例進行講解。并要適當組織課堂討論,以便有針對性的解決學生的疑問,達到提高認識的目的。
3、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剛開始高中的學習生活,將面對新環境,新課程,通用技術更是他們從未接觸過的課程,會給他們帶來很多的懸念,如果能對他們的這種疑問給以恰當的引領,將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極好契機。
二、設計思路
該節是通用技術課的第一節課,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采用教師講授,媒體演示,任務驅動,學生自主思考、合作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策略。首先通過媒體演示案例,接著設置任務,讓學生自主思考,發現和回答問題,然后進行分組合作討論,形成結論,最后教師總結評價,解決問題。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技術是人類為滿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對大自然進行的改造,能聯系生活、生產實際說明技術是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的表現。
(2)了解技術產生發展的歷史過程。
(3)理解技術的內涵是隨時代的進步、技術的發展不斷擴展深化的,能舉例說明技術是社會發展、文明進步、經濟增長的主動力。。
(4)理解什么是技術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2、過程與方法
(1)先舉例(拋磚引玉),然后由學生自主探討周圍不斷出現的新技術、新發明以及它們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從而引起學生對學習技術課的興趣,并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和觀察生活的能力。
(2)學生通過討論分析某些技術產生、發展的案例,理解技術是源于人類的需求和愿望。
(3)列舉近代工業技術發展歷史,從而理解技術的內涵。
(4)由學生對比舉例,發現生活中符合以及違反技術自然和社會屬性的事例,從而更好的理解技術的兩個屬性。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展現技術是如何改變人類的生活狀態,提高學生學習技術課的興趣。
(2)通過讓學生自主的發現生活中的小困難,提高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的意識。
(3)通過展現人類不斷克服困難改變生存狀態的過程,增強他們自主解決問題的興趣和信心。
四、重點、難點
本節教材重點是技術的產生。難點是技術的內涵;技術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五、教學器材
多媒體計算機、投影儀、實物展示平臺
六、教學過程
導入:(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從古至今,人類在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過程中,不斷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遠古的時候,人們在冬天只能身披樹葉難抵御寒冷,只能躲避在簡陋的山洞,只能吃生肉,這些困難都嚴重的影響人類的生存質量(投影原始人類生活想象圖)。那么人類又是如何從原始野蠻的狀態發展到如今高度文明的社會呢?